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式 > 正文内容

理性

2004年01月14日
 

 

理性是进步的根源,是素质的标志。只有当理性的光辉照耀到全体国民时,民族才能谈得上成熟。优秀的民族是理性的,优秀的人才也是理性的。一个缺乏理性的人,不仅难以发展,而且难以快乐生活。

一个成熟的人,通常不会受感情困扰。如果一个人常为情所困,说明他还不成熟。同样,一个成熟的民族是理性的,通常不会受感情问题困扰。如果一个民族常为情所困,说明这个民族还没有成熟。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包含的感性成分太大,而理性成分较小。在许多电视剧中,剧中人物碰到伤心的事情就愁眉苦脸,甚至没完没了地向别人倾诉。看多了这样影剧,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多愁善感的性格,影响个人的成才和发展。电视剧应多反映理性行为,而少反映非理性的行为。

父母要以理性关爱孩子,做子女的朋友,以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坚强的个性,是健康的亲情。许多孩子从小就有任性、固执的倾向,常无理哭闹。他们从小就开始浪费时间和精力,对于成才、发展都不利。

理性之人很少有不良的情绪,他们看起来相当乐观、冷静、自然,总是科学合理地处理一切事情,很少有非理性的行为。理性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信任与合作,也利于简化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发展。与理性的人相处,既容易沟通,又容易得到快乐。一个理性的人首先让人感到成熟,因而容易得到理解、信任与合作。

假如国民的理性高,许多公益事业就能得到国民的认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大大减少;国民办事效率高……这些都有利于每位国民及全民族的发展。民族中理性的人越多,人与人之间就越容易互相理解、信任及合作,对于民族发展越有利。

理性的两个基本原则:

一、高效办事。一个理性的人通常不愿做低效或无效的事情,哪怕只是浪费一点点时间或精力,也会尽量避免。

二、避免和减少以感情考虑问题。感情用事常常影响办事效率,并容易引发失误。例如,因情绪激动而鲁莽做事,根本没有考虑是否有必要做,甚至明知不可做也做出来。当然,人皆有情,感情是一种利益,也应有所考虑,但必须以理性为主、适当考虑感情问题。

无论碰到什么问题,都要以理性面对,绝不感情用事。如此既有利心身健康,又能避免为不良情绪浪费时间和精力,也利于保持良好的形象。任何人都有痛苦的时候,只要理性面对,都可以大大减少痛苦。

合理并不是有利无害,而是有利有害、利大于害,乃至利远大于害。简言之,合理往往就是取得最佳效益的方式。大多数事情应以理为依据才能办好,只有极少数事情不能按理性的方式办理。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法律、法规和制度都有其不合理的地方,只是或多或少而已。实际上,完美的制度、法律、法规是不存在的,但优越的制度、法律和法规,其不合理之处比较少。如果大多数国民都以理办事,社会问题将会大大减少。

交流宜理性,即就事论事。领导与下属讨论问题,只论意见正确与否,少顾及地位高低的问题,这样有利于优化决策及办好事情。如果唯命是从,下属提意见常要顾及地位、领导的脸面,必然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影响提意见的积极性。

多数国民不敢或不愿坚持真理,而小部分国民为非作歹,导致社风不好,甚至腐败成风。有些人表面看起来讲理,却专干野蛮之事。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虽有不少“宁死劝谰”的故事,但这仅仅是极少数人而已。相反,当我们看到多数人不敢或不愿坚持真理,而只有少数人敢于坚持真理时,我们是否需要反思一下民族的劣根呢?如果多数国民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抗争,怎么可能出现那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呢?

造物主就是真理,真理就是造物主。让真理屈服于某些权力者之下,长远上必定会产生负面效应。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爱我师,但更爱真理。”这是西方为解决意见分歧寻求合法性支持的最早宣言,即不遵权威、不循先人,而从真理。伏尔泰也曾说过:“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出观点的权利。”这些理性精神对于促进西方社会的进步有着巨大的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本文是初稿,写于2002年9月。)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理性” 的相关文章

改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士柏网“中国新文化讨论”而作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触突”产生某种化学反...

鲁迅与胡适的两种选择

      “现代性”一词已被许多知识者所注意,但我们发现,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现代性”的资源,或者说具有“现代性”意味的文化因子,少得可怜。因此,在打量这一概念时,知识界不得不求助于域外,而这一概念的本身,也正因为是舶来的,所以置身于这一语境...

潜意识的力量

  你有绝对权利随时可以控制的惟一对象,就是你的心态,这里所谓的"控制权利"是表示你"可以"控制,但并不表示你真的已控制,你必须学习运用此一权利并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内心里的意识是进行推理和思考的场所,它会分析各种资讯和数据并且导引通往潜意识之路,意识是经验发展的结果。  但潜意识不会思考...

“手掌”上的三个世界――当代文化差异的考察

  笔者在1986年写作小书《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及论文《海派文化的性质》的时候,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相比照,将它们分别界定为"农业文化"与"工商文化",同时还指陈这两个文化之间还存在着以阿拉伯文化为发表的"游牧文化",进一步说明三个文化的行进与互动,演绎出人类的文明进化史。   至今...

改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触突”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生物电)脉冲...

科学精神的真谛:实事求是

  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于近代的欧洲。它是从中世纪宗教神学中独立出来并从古代思辩哲学中分化出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以军器为主要代表的西方科技大量涌入中国,随之兴起的洋务思潮提倡“中道西器”、“中道西艺”,主张在物质层面上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后来的维新运动进一步推进“西学东渐”,并把西学扩大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