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法 > 正文内容

诺贝尔奖带给我们的启示

2004年01月14日
  
  诺贝尔科学奖对于人们可以有多种启示,无论是自然科学家、人文科学家和领导者,都可以从中得到对自己有益的思考和借鉴。科学家从选题方向、学科趋势、研究方法等方面得到借鉴;社会科学家可以从人文角度,对获奖者进行多种研究和分析;但或许最能从中获益的是科技决策的领导层。诺贝尔科学奖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在宏观和战略层次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对于国家经济、科技的长远发展,很有借鉴意义。

  随着12月10日本年度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举行,全球再度兴起“诺贝尔热”。本刊为此约请多年从事科学社会学研究的两位学者胡守钧、朱长超教授,与本报高级记者姚诗煌先生一起座谈诺贝尔科学奖给我们的启示。由于这三位都是科学“门外汉”,他们的见解可能会对读者理解“诺贝尔奖”提供另一种视角。
  好奇心:创新的重要来源
  胡守钧:诺贝尔奖得主的选题多是根据兴趣,兴趣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用爱因斯坦的说法就是“神奇的好奇心”。另外,那些获奖者的选题往往都是在有重大突破的领域,正好和兴趣吻合。研究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创新的工作是不可能演绎出来的,它是一种飞跃、一种超越,超越就是想象,想象可以超越一切。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因此,对科学探索而言,需要两个很重要的“自由”:第一个是内在的自由,他们的心灵是绝对自由的,要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要能够幻想,不能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内在的自由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体制支持。第二个是外在自由,包括考核、评价机制等。
  科研成果是很难量化的,诺贝尔奖与论文数量、出书多少、知名度、地位无关,关键是有没有创造性,是否解决了重大问题。科研环境、科研政策、人文环境都应成为培育科学探索自由的土壤。如果没有这个土壤,得诺贝尔奖非常困难。日本原来也是提倡模仿,所以没有拿到诺贝尔奖,现在转到创新上来了,转到基础研究上来了。现在中国已有这样的国力,关键是怎样营造一个外在的科学探索自由环境,培养一批有内在科学探索自由精神的科研工作者。这涉及到我们的教育体制、科研体制、评奖体制、课题体制、考评体制。诺贝尔奖是一个大系统的产物。
  姚诗煌:最近,我有机会“近距离”地采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亲眼看到他是怎样工作的。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获奖以后,仍然孜孜不倦地在科学研究上不断从事难度更高的探索。我曾问起他,这样拼命地工作的原因是什么时,他的回答非常简单,只有两个字:兴趣。
  所以,我很同意胡教授刚才说到的,要尊重科学家的个人兴趣。长期以来,我们在讲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时,提到的往往是他们的奉献精神、为人类造福的精神、爱国主义、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等。这些确实是科学家重要的精神动力,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了兴趣和好奇心在科学探索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创新性很强的研究工作中,对自然的好奇心和对探索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发展到了今天,几乎在所有的领域,按照常规的思路,要获得新的突破和创新已非常困难;于是,非常规的思路,所谓的“奇思异想”,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好奇心和兴趣,正是产生这些“奇思异想”的基础。科学正是在这种对常识的不断突破中发展的。科学不能仅仅从已知事物的规律中延伸和演绎出来,而需要思维的跳跃,需要大胆的创造,需要高度的想象。这正是科学研究最本质的特点。
  朱长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的殿堂里有三种人,一种人是把科学作为谋生的职业,一种人是把科学作为智力的游戏,还有一种人把科学作为自己的“宗教”,他们兢兢业业地、废寝忘食地寻找科学现象背后的规律,发现自然的和谐,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我们缺少第三种科学家。
  创新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胡守钧:我再讲讲社会环境对获诺贝尔奖的影响。日本的例子说明,不仅教育、科研体制要有独到之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也都要与之相呼应。二战后日本开始走向全方位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但是一开始是单向度,为了船坚炮利,总的来说是重技术轻科学,重科技轻人文。
  十六大后中国将从此走向全方位的现代化,经济、文化、政治都将走向现代化。全方位的现代化有助于科学探索外在自由环境的营造,同时也有利于塑造科学探索的内在自由。中国要拿诺贝尔奖,就要坚持走全方位现代化的道路。
  朱长超:诺贝尔奖是一个综合效应,既是科学的,又是社会的、人文的。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不仅仅是科学家,还是哲学家,文学素养也很高。国外的研究所很注重人文精神。我们应该考虑人文精神的培育。教育与诺贝尔奖关系很大,课堂教育的影响是终生的。有个获得者甚至说过,教给他得奖的“很多基本的东西是幼儿园里学到的”。这话非常深刻。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对于培养开阔的知识面、培育创新精神、培育有人文素养的科学人才方面,有许多可以反思的地方。
  诺贝尔奖的成果都有很强的独创性。要独创,就要另辟蹊径,要别出心裁,要突破常规。从科学史或者是诺贝尔奖的获奖史来看,都是这样。科学上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常规科学,就比如科学的大厦已经造好了,再在这大厦上开扇门挖扇窗,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多。
  还有一种是推倒原来的结论,重新建造一座科学殿堂,或者开辟新的科学领域。这是科学革命。这就需要走一条新路,甚至怪路。爱迪生实验室里有这样一句格言:“只有离开大道,在崎岖小路上行走的人,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景象。”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有许多科学家在原子研究中获奖。后来,却离开这个曾经是“肥沃的土地”的领域,开辟了射电天文研究和血红蛋白研究两个新的领域,这两个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结果,又有不少科学家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中获奖。
  我们也要有另辟蹊径的精神。科学无禁区,不需要与常规保持一致,需要有一点离开常规的精神。
  姚诗煌:科学上真正重要的突破,往往是不可预知的;正是这种不可预知性,使得一旦获得突破,就能给人类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以我们原来未能预见的方式,改变我们的世界。所以,科学是反传统的,是超越常规的。我们要提倡无私的奉献精神,当科学研究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将前者无条件地放在首位,为科学事业作出个人牺牲,但科学突破的第一要素,是思维的突破,是敢于突破前人、突破教条的胆略和勇气。所以,科学必须鼓励大胆的创新,必须给异想天开的人和特立独行的人留有余地。
  鼓励多种学派营造文化共生态
  胡守钧:对待文化问题,包括科学思潮上,不能搞斗争哲学、不允许各种学派存在。我们要提倡社会共生论,创造文化共生态。
  这个共生态的维系要有两个基本条件:
  1、要有学派。没有学派很难有文化共生态,有了学派可以互相探讨、激励,把某个想法做到极致,每个学派都如此,相互争鸣,促进科学发展。
  2、科学信息传播的自由。中国的科学家容易受媒体的影响,信息来源的单一化往往限制人的创造性,同一种声音就会造成“三人成虎”的状况。科学信息传播要有多种来源。
  朱长超:1998年,中国科学家评选出“十大科学新闻”,与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十大科学新闻”,十条中有九条不一样。
  有科学史家分析,我国评科学新闻是从新闻角度来把握的,科学新闻中的热点新闻就被认为是科学上的前沿问题。科学家受媒体的影响比较大,注重的是新闻性较强的内容。
  姚诗煌:中国有13亿人,头脑的资源非常丰富;我们编辑部经常会收到来自穷乡僻壤的稿件,说他提出了什么新的理论、创造了什么新的发明。这次世界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举行时,从各地来了几十个拿着论文的“业余数学家”。所以,中国这么多人中,创新的资源其实是非常丰富的,问题是如何培养、教育、引导、支持,否则,许多创新的萌芽,或自生自灭、或盲目跟风、或步入误区,不能成为正果。对此,学校的教育、信息的传播、政策的引导,都具有重要的责任。
  朱长超:灵感的创造需要思想的碰撞。水和石头碰撞会产生水花,石头和石头碰撞会产生火花,思想和思想碰撞产生灵感和创造。在科学思想上,要有不同意见,要有争论。其实,争论是创造的激发器,只有争论才能更好地逼近真理,才能激发思想。
  比如近年来关于生态的争论就很有意义。有的认为生态危机很严重,一位丹麦科学家却以研究材料认为,我们对生态破坏的评估过于严重了,导致了社会资源投入的偏移。很多人都批驳他,认为强调生态危机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是有利的。但这位科学家又反驳说,科学家究竟是舆论的宣传家还是根据事实说话的学者?这种争论很好。
  科学需要有多种声音,要有多种学派,有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科学园地要像热带森林,有乔木,灌木,有藤蔓,有小草,有小鸟等。多元化的生态效益高,稳定度强。科学的一元化、单生态对科学的发展是不利的。
  “日本现象”值得深思 
  朱长超:从某种意义上讲,诺贝尔奖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函数,也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函数。从获奖情况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高度,也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
  用这种眼光看这次诺贝尔奖,今年日本有2位科学家分别获得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至此,日本一共获得过11个诺贝尔科学奖,上个世纪7项,新世纪的3年里又有4人次。而我们还几乎是空白。
  这使我想起了两次竞赛。一次是在19世纪末,中国和日本的留学生纷纷去西方学习,中国学生一个劲地学造炮造船,日本学生则学人文科学,比如法律、经济,也学自然科学。德国的俾斯麦对此作出预言说:“日本渐兴,中国渐弱。”甲午战争前中国的炮、舰强于日本,但是没过几年,日本就超过了中国。甲午海战竟不幸被俾斯麦所言中。第二次竞赛,是前几年在内蒙草原的野营中,我们的孩子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也输了。这两次竞赛我认为是有关联的,科学发展需要深厚的人文背景,科学的竞赛也包括体制的竞赛、精神的竞赛等等。科学只有在良好的人文大背景下才能更飞速地发展。
  新世纪日本共有4人次获得了诺贝尔奖,这说明日本的科技能力、创新能力都在上升。这不是偶然的。日本有72万科学家,科学投入达13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比例上还超过了美国,他们的投入比我国要大得多。另外,日本在国策上也发生了变化,一开始是“技术立国”,重视引进,推崇模仿。现在则是“科技立国”,强调科技创新。所以,日本获奖的潜力增大,说明他们的“科技立国”、重视创造、教育革新已经慢慢取得成效了。
  与日本相比,我国在科技发展速度和创新能力上仍显落后。诺贝尔奖的路,对我们来说还很长。日本和中国是近邻,两国一直在竞争,这次日本科学家又走在了中国的前面。我们要有紧迫感,要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
  姚诗煌:近年来日本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增多,很值得我们深思。不要以为日本近几年经济连续不景气,就以为这个当年“亚洲四虎”中的第一虎,真的蔫了。不见得。日本是个很有特点的民族。越是逆境,越能激发一种内在的动力。日本民族有一种自觉的危机意识和应变能力。现在,面临着经济的低迷,他们更着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尤其是创新性研究,加速从技术模仿型转变为技术创新型,试图从中走出“华山一条道”。他们会不会就像当年以自身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来应对严峻的“能源危机”一样,过几年又以一种新的强劲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从近代以来,一直在学习这个东邻之国,从最早的留日学生,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技术引进、拿来主义,都是学习日本的。但是,遗憾的是,我们老是比人家要慢一拍。当我们不少人以为靠“引进”就可一步跨入现代化时,日本已改变了自己的做法,从单纯的模仿走向了自主创新,从“技术立国”发展到“科技立国”。现在,日本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所占GDP的比率,已超过了美国。所以,日本连续3年出现了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决非偶然。今天,日本在诺贝尔科学奖上的异军突起,很可能意味着明天他们在创新经济上重振雄风。
  诺贝尔奖拒绝急功近利 
  姚诗煌:基础科学的研究,切忌急功近利。我在采访丁肇中教授过程中,看到人们经常会问他:花这么多的钱,将阿尔法磁谱仪送上太空,探测宇宙中的反粒子和暗物质,这可能带来什么用处吗?丁肇中总是回答得很干脆:我不知道。
  确实,我们不能期望科学研究立刻产生经济效益。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以在工厂生产或可以在家庭中使用的东西,通常需要时间,需要有一系列的中间环节。这个时间,有的是很长的,一个世纪都不罕见。譬如,我们今天广泛使用的收音机、电视机,其电磁波的理论,可以追溯到17世纪时,数学家出于对小提琴琴弦振动产生的兴趣,从而建立的波动方程等理论。
  法拉第发现电磁转化规律后,当时的国王威廉四世问法拉第:你的科学对我有什么用?法拉第的回答是:“我不知道,陛下。但我确实知道,有朝一日,您将对它们征税。”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认识未知世界、掌握未知规律,既然面对的是“未知”,怎么能要求现在就讲出科学研究能带来什么效益?我们可以要求应用性的研究,产生经济效益,但不能要求基础性的科学研究也这样做。科学是不能致富的,能致富的只是技术。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个不同的阶段。我们经常将两者混淆在一起,这本身就很不科学;再将这种混淆的概念,体现在政策制定、科研的组织管理上,其产生的贻误就严重了。我觉得,我们得从这个层面上,来探讨能不能得诺贝尔奖的问题。
  朱长超:相对论的提出没有功利性,DNA双螺旋结构发现时也没有看到具体的应用,但是,后来它开创了规模巨大的基因产业。因此,科学研究要强调“非功利化的精神”。
  社会氛围对科学家的影响也很大。现在一些社会思潮,如言必及利,急功近利,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家的影响不小。科学创新不是线性发展的,常常很难作出量化的计划,急功近利是不行的。科学的突破常常需要坐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冷板凳。因此,科学家一定要淡泊名利,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勤勤恳恳做科研。
  社会的浮躁喧嚣对学术带头人也有影响。不少学术带头人稍有成就,就成了会议专业户,成了上镜的明星,忙于各种应酬,学术似乎成了副业。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思潮对科研队伍的思想、精力、时间的冲击太大了。社会科学的研究似乎也有这种情况。
  (本版文字整理、编辑:陈琦芳、江世亮)��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返回列表

没有更早的文章了...

下一篇:瞄准社会的需要

“诺贝尔奖带给我们的启示” 的相关文章

达尔文的想象力

     有一个孩子在同学中的人缘很不好,因为他经常“说谎”。譬如,他捡到了一块怪异的石头,就会对同学们说:“这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哄堂大笑,可是他并不在意,继续对身边的东西发表另类的看法。久而久之,老师把他的问题反映到了孩子的父亲那里。父亲听了,却不认为孩子是在撒谎,而是在想象...

迟到的反应

  中国近代史上十分悲壮的戊戌维新距今已整整百年。对近代中国来说,这一个百年可说是“激荡的百年”。而这一历史事件在这风云剧变的百年史中屡屡被人提起,不断被纪念,说明这一事件并未成为历史,而是和这百年史紧密相关,和我们的今天仍有某种“意义”关联。百年前的事件至今仍不失其意义,从这种角度来说,历史的...

美国基础教育注重能力和品格养成的教育

    人文科学教育重于自然科学教育   很多考察过美国基础教育的人都发现,其基础教育的重心并不在于自然科学的教育,而是在于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品格方面的教育,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业和生活所必需的基础能力的养成教育。美国中小学里的自然科学教育非常...

坏人是好人惯出来的

     坏人之所以横行,跟我们这个社会上好人太多的缘故。好人太多,跟坏人作斗争的就越少。好人最怕坏人,遇到跟坏人竞争的时候,好人往往选择退却和退让,才使得坏人无所顾忌。一定意义上说:坏事并不完全是坏人做出来,其实,好人也有份。面对坏人为恶,好人想到的只是保全自己,如此行事,坏人能不猖獗。因为坏人...

瞄准社会的需要

    市场上总是一方面有供给,另一方面有需求。如何使我们的“供给”适应“需求”?   每个人都有一份“资源”,即我们的时间、精力和能力。   所谓“资源的合理配置”或“最佳配置”,从社会的角度说,就是要建立起一种社会机制,使得人、财、物各种生产资源,能够用于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