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
科学技术是以科技人员的研究活动为主体的社会活动系统。它不仅作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而且,由于科学技术研究是人类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因此.它又是
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式,对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有重大的影响。
一、科学技术促进思维方式的变化
从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变化肴,思维方式总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相联系的,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在当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思维方式也发生f重大的变化,出现了以系统恩维方式为核心的现代思维方式。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思维方式的变化抨击
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有过较为辉煌的时期。但是总的来说,古代的科学技术并没有得到系统全面的发展,尤其是,作为近代科学技术基础的科学实验方法并没有完全确立,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一种思辩的思维方式,这种思辩的思维方式既是古代科学技术研究的主要的思维方式,也是古代人的普遍的思维方式。人们凭借感性的经验,经过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从整体上笼统地对思维对象作出粗浅的、带有明显主观猜测和臆断的描述。这种思维方式从其结果上看,虽然也可能对思维对象作出某种程度上的正确判断,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停留在感觉经验所及的范围,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因而是不清晰的、表面的和非本质的,不能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而且由于缺乏足够的事实根据和严密的逻辑论证,往往是真假并存,似是而非,带有不少神秘主义的色彩。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思维方式的进步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科学实验方法的确定为思维方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们从单纯依靠感觉经验深入到依靠通过科学实验而获得的客观事实,从笼统的不清晰的思维深入歪。局部的精确性的思维,并最终以科学实验作为判断思维正确性的唯一手段。古代的思辩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冲击,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近代前期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科学家只是在某一狭小的特定的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加之当时多数自然科学处于初创和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因此,将自然界事物分解开来,以分析为主的研究方式占了主导地位。这样,就产生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即把自然界的事物和变化孤立起来,撇开事物的普遍联系,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后来被固定下来,成为普遍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比起古代那种思辩的思维方式是一大进步,它把人们的思维从笼统的整体引向清晰的局部。但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只能用于狭小的有限的领域,而一旦超出这一领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弱点便暴露无疑。
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技术开始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进到系统地整理材料和理论概括阶段。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突破已有的狭小领域,开始研究各领域之间的关系,研究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于是在科学领域里,出现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地质"渐变说"、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等重大理论成果。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导致了思维方式的进步,形成了辩证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中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科学技术领域中的辩证思维方式经过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概括和总结而固定下来,成为社会普遍的思维方式。
从思维方式的发展过程看,思维方式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总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一旦被加以概括和总结,并被固定下来,就会为社会所普遍接受,从而推动了整个思维方式的进步。
(二)现代科学技术与系统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较19世纪又有了重大发展,思维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形成了系统思维方式。
1.系统思维才式的形成
系统思维方式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技术的综合化。
首先,科学理论的高度综合。现代自然科学经历了早期的分门别类的研究后,形成了理论的多样性,因而产生了理论综合化的要求。科学家试图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对已有理论进行综合概括,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爱因斯坦对统一场理论的研究,充分表明,科学理论的综合化要求。
其次,科学技术领域中各学科、门类之间的相互综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对象的互相联系的本质得到进一步的显现,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从20世纪40年代起,出现了研究各学科共同
特征的横断学科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这些学科又统称为系统科学。
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导致了系统思维方式的形成,同时系统科学的发展也为系统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系统思维方求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重要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自一出现起就被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各个领域,并被逐渐固定下来,从而形成了社会普遍的思维方式。
2.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就是把事物视作一个由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并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系统,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事物,以期全面把握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原则有三,即整体性原则、结构原则和动态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思维方式的首要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把事物当作布机整体加以研究。要从整体出发,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部分的分析达到对整体的理解。
结构原则就是根据系统科学的结构理论,着重研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从结构去把握系统的整体功能。要充分认识结构对于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并通过优化结构达到系统功能的最佳化。
动态原则就是从系统运动的过程研究系统。要把系统看作是动态系统,要具体分析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流通,从而把握系统运动的方向和途径。
系统思维方式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并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完善。同时,这一思维方式也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思维方式,并对人类思维方式整体的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科学技术与道德观念
科学技术在促进思维方式进步的同时,也促进f人的道德观念的进步。与此同时,社会道德也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科学技术对道德观念的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促进道德观念的进步具体表现为z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推动道德观念的进步,科学技术知识促进新道德观念的形成,科学家的科研活动对社会道德的影响。
1.科学技术推动道德观念的进步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道德观念
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并引起f社会物质生洁的巨大变化。在现代物质生活条件下,人们不断依照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需要调整和更新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以适应现代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现代经济社会的迅速变化向人们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也促使人们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变化。
就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而言,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劳动时间,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从事精神活动,从而陶冶了道德情操,促进了道德水平的提
高。同时,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由于交通工具的发达和传播媒体的现代化,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相互影响日益增大。人们在广泛相互交往中,豆相交流新思想、新观念,也促进了道德观念的变化。
2.科学技术促进新道德观念的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活动领域和视野得到扩展,人们在以往狭窄领域内形成的旧道德受到了冲击,并提出了许多新的道德问题。比如,尸体解剖,器官移梢,过去往往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但随着生物学以及解剖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改变了旧的道德观念。又比如近亲结婚,也由于优生学的发展而受到冲击,使传统的择偶观发生了变化;而体外授精、试管婴儿,则改变了传统的生育观。再比如,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要求的提高,人们对在公共场所吸烟、影响公共场所卫生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以道德谴责。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一些传统道德受到冲击,而且还提出了一些有待进」步探讨的道德问题。比如安乐死问题.克隆人问题等都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3.科学技术活动对道德观念的影响
科学技术活动是整个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中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是整个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重要部分。同时,科学家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又会对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重要的影响。
就科学家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而言,他们的道德观念一方面受到普遍的社会道德的影响,同时,也是在他们从事科学技术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科学技术活动是一项探索真理的艰苦的活动,需要科学家、科技人员具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和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以及崇尚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活动还是科学家的共同活动,需要科学家群体遵守共同的科技道德规范。正是在这样的科学技术活动中,科学家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念,而这种观念正是整个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家作为整个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会对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重要影响。科学家对于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社会的精英F他们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得他们的观念和行为能对社会其他成员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使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发生变化,促使道德水准的提高。
(二)道德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道德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科学家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责任感对科学技术研究乃至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其二,社会道德观念对科学家的影响,进而影,响至科学技术研究活动。
1.科学家的道德素质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通过科学家的科研活动而实现的。而科研活动除了需要科研人员有良好的智力素质、心理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理想、道德品质、道德责任和职业道德。
科学家的道德理想是建立在对科学价值认识的基础之上。科技人员应当真正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价值,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以及个人发展的真正价值,真正树立起把科学技术当作自己终身追求的崇高理想,这对于科研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从这一点出发,他们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并在科学研究中自觉培养自己的高尚的道德品质,为科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相反,缺乏献身科学的道德理想,则会影响到他们的科研活动。
科学家的道德品质是科学研究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无私奉献、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需具备的。缺乏这样的品格,则会对科学家的科研活动起消极作用。
科学家是社会的人,他们同样必须履行对社会、国家和他人所应负的道德责任。科学家对道德责任的履行除了通过一般的社会活动外,更多是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活动。因此,他们把科学研究的目标放在造福于人类、造福于社会,把科学研究用于解决人类、社会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上,从而把科学技术发展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统一起来。与此相反,如果把科学研究仅仅当作满足个人私欲的手段,不顾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所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置道德责任于不顾,则会让科学研究走向歧路。
现代科学技术是大科学,科学技术活动已不仅仅是单个人的独立的研究活动,更多是科学家、科技人员共同的研究活动。因此,必须遵循共同的科技道德规范,即职业道德。在大科学条件下,科技人员之间的协作增多,科技的竞争也较为激烈。因此,科技人员之间既要有竞争精神,又要有协作精神,并在竞争协作中严格遵循相应的道德规范。在科技道德问题上,出现较多的是科研成果问题,包括抄袭、剩窃他人科研成果、强取别人的科研成果和假造科研成果等。此类不道德行为对科学技术的研究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科学家的道德素质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就能切实保证科学研究活动卓有成效地进行,反之,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2.社会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家的道德素质对于科学技术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他们又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他们的道德素质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尤其是通过教育而形成的,他们的道德水平的高低受到社会普遍道德水平的影响。
社会普遍的对于科学技术价值的认识水平,会影响到科技人员的道德理想。普遍的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社会风气不仅会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从事科学技术工作,而且会使科技人员真正树立起献身于科学技术的道德理想。反之,科学技术得不到社会的高度重视,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不高,则会影响到科技人员的道德理想的树立。
同样,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有利于科技人员高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巩固;不良的社会道德风气,则会对科技人员道德素质造成负面影响。当然,科技人员道德素质的形成关键还是取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但社会普遍的道德风尚也会对此产生重要影响,并进而影响科研活动和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科学精神与精神文明
科学技术对于人类文明的巨大促进作用,不仅仅在于促进物质文明,而且也在于促进人类的精神文明。更为重要的是,科学技术活动及其成果中所包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所谓科学精神,就狭义而言,是指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所表现的精神和态度,主要是指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理性精神。就广义而言,人们往往把尊重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理性等称为科学精神。因此,科学精神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以科学为依据的高尚精神。
科学知识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事物而获得的具有科学依据的知识。它可以通过某种中间环节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而产生出巨大的物质功能。但同时,它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序上揭示了自然的奥秘,使越来越多的自然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打破了以往愚昧迷信的解释,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获得了进步。尤其是,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视野得到扩大,人们的知识愈加丰富。
科学方法是指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程序以及思维形式等。科学方法是科学家的科研方法,但又可以被运用于社会其它各个领域。其中实验观察方法、系统方法、数学方法等在社会其它各个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使人们对问题的分析,逐渐从定性走向定量,从不精确走向较精确,从而使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实践水平得以提高。
科学理性是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理性精神。求真、务实、探索、创新是科学理性最基本的要素。在科学理性的引导下,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崇尚理性思维,反对独断、盲从,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不断推动着科学的发展。与此同时,科学理性也在向社会其它各个领域渗透,产生出巨犬的精神功能,使之成为社会高尚的精神。
科学精神以尊重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理性为主要内容,不仅仅在于其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基本精神,也不仅仅在于其反映了科学的精神实质,而且还在于这种科学精神曾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是现实生活中所不可缺少且具有积极意义的一种高尚精神。因此,它是一种源于科学但已远远超出科学领域而渗透到社会其它各个领域并产生着重要作用的精神,一种受到社会大力褒扬的精神。
(二)科学精神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Y
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思想观念和知识文化两大方面。前者包括理想信念、思想觉悟、道德情操、精神风貌等;后者包括知识文化水平以及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的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应的物质设施、机构的发展规模与水平。
因此,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就精神文明的知识文化方面而言,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掌握科学知识二运用科学方法是衡量知识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提高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思想观念而言,科学理性精神是社会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理性精神已不仅仅只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中的精神,它已被社会所广泛接受,而成为全社会所崇尚的精神。
科学精神之所以成为整个社会所崇尚的精神,首先在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最为重要的要素,科学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受到全社会的尊重,科学精神自然而然成为社会成员心目中的高尚精神。其次,在人类的思想发展中,科学精神往往是思想变革的先导,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思想武器。科学精神冲击着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再次,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证明了尊重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理性的科学精神能极大地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科学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向其它精神领域渗透,从而促进整个精神文明的发展。科学精神向人的思想观念渗透,影响着人的理想信念、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从而使人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z科学精神向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领域渗透,促进了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使其水平得到提高。因此,科学精神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强大力量。
总之,科学精神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宣扬科学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社会的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思考题
1.科学技术如何促进思维方式的变化?
2.传统思维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3.系统思维才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科学技术对道德观念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5.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
6.什么是科学精神?为什么说科学精神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