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方舟子就中国科普问题答新华社记者问

2009年09月28日
 

1、您认为从广义上来讲,科普的目的是什么?具体到中国和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您认为在中国进行科普工作的目的又是什么?(之前您曾和连岳有过争论,他认为科学也要讲究“政治正确”,科普在中国就是要为弱势群体服务。您不赞同他的观点,您也在博客里阐明了具体的理由,非常有说服力。您能否具体阐述一下科普工作的目的到底应该是什么?)

答:科普的目的就是让公众理解科学,包括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这三个方面。在中国进行科普工作,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要完成现代化,科学理性应该成为社会主流。由于伪科学、迷信在中国社会势力很大,在中国进行科普,不仅要传新(传播科学新知),也要反伪(反对伪科学和破除迷信)。

认为科普要为弱势群体服务,和文革时期要求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一样荒唐。

这实际上是把科普当成了政治工具。全社会都需要科普,强势群体同样也需要。

实际上,由于强势群体有更大的权力、影响力和更多的资源,他们不讲科学造成的社会危害会更大。

2、您认为科普的对象应该是普罗大众还是本身就对科学感兴趣的人群?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众科学精神的欠缺对国家的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有没有具体的事例?

答:主要的对象应该是普通公众。比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特异功能”热,现在的“风水”热,都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对中国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其根本原因就是大众科学精神的欠缺。

3、您认为科普应该如何做到既尊重科学事实又通俗易懂?对从事科学普及工作的人有什么具体的要求?您认为科学松鼠会目前的科普方式(趣味性的科学问题讨论和小组活动)有什么问题?您认为最好的科普形式是什么?国外有什么经验可供借鉴?

答:科普工作者最好是科学专业出身的,如果没有受过科学训练,要理解科学就会比较困难,也就不容易做好科普。科普工作者本身应有合格的科学素质,能够分辨科学与伪科学,不轻信二手资料,有比较严谨的学风和文风,并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这样就能做到既尊重科学事实又通俗易懂。

科学松鼠会小圈子倾向过于严重,太自恋,对中国科普前辈缺乏应有的尊重,自以为是在领导科普新潮流。网站建立没多久就通过四处拉票的方式给自己弄一个没有多少含金量的“全球最佳博客”头衔到处宣扬,在媒体上炒作自己,这种过于势利、功利的做法也让人看不惯。在科普方法上,不够严肃,不够严谨,立场不够坚定,对伪科学太宽容了。为了招徕读者、迎合媒体,一味追求趣味,有靠插科打诨来吸引眼球之嫌。科学本身就有很有趣的内容,没有必要特地去咯吱读者。

科普可以有多种形式,很难说哪一种是最好的。

中国的科普工作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太大。就形式而言,差距最大,也最难赶上的,是科普电视节目的制作和科普场馆的建设。华盛顿的科普场馆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设备先进,而且都是免费的,这是在北京难以想像的。到华盛顿旅游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参观科普场馆,而有多少人去北京旅游是冲着科普场馆去的?国家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而且不应该赢利。

4、有人认为,网络上进行的科普活动,应该以点击率来衡量效果,并因此认为,您的网站的点击率不如某些个人或组织,所以不如别人成功。您不赞同这种观点,您认为应该如何衡量科普工作的效果?为什么?

答:我的网站的点击率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不堪。每天阅读新语丝网站文章的读者人数(不是点击率)大约有十万人(光是用邮件订阅的人数就有上万人),我不知道国内有哪个科普网站会有如此庞大的读者群。而且我们的读者以高校、研究所的教师、学生为主,通过他们能进一步扩大影响。衡量科普工作的效果还不能光看网上的影响力,还要看在网下的影响力,看能否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不知道国内有哪个科普网站会像新语丝那样,经常会由于某个科普话题、特别是揭露伪科学的话题,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例如核酸营养品事件、蒙牛特仑苏牛奶事件、对眼保健操的质疑,等等)。

5、您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普工作(官方和民间)的成效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果想要改变现状,应该从何入手?

答:成效并不好。存在的问题我以前归纳过:一,科普在中国的地位很低,被当成了“小儿科”,在人们的心目中,科普创作是面向少年儿童的,说某人是科普作家,就跟说某人是儿童文学作家一样,要比真正的作家低一档次。二、中国科学家不愿从事科普。中国科学家的研究经费是向政府申请来的,公众没有发言权,因此中国科学家们不觉得有向公众介绍自己的工作的必要,而把科普工作当做是浪费时间。中国科学界也没能形成舞文弄墨的传统,乐意花时间普及专业知识的很少,乐意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更少,而文理兼通、文笔好的更如凤毛麟角,有时为应付任务而写些科普文章,也难以被普通读者看明白。三、中国科普作家素质很差。中国的科普写作长期以来是由一批非专业出身,甚至本身就没有受过科学训练的人靠东抄西凑在维持着,立场之模糊,观念之胡涂,知识之陈旧,水平之低下,也就可想而知了,也难怪许多伪科学的著作都被当成科普著作也风行一时了。四、反科学思潮流行。像北大、清华一些号称在研究科学传播、掌握科普理论话语权的教授,其实都是在传播反科学思潮。这在国际上是个绝无仅有的怪现象。五、因为中国科普创作水平与美国差距实在太大,以翻译引进代替创作就成了中国科普出版的大趋势,简直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许多在美国默默无闻的平庸著作,甚至是在美国恶评如潮的劣质著作,也被当做是优秀著作引进。真正的优秀著作,也因为翻译水平太差而被糟蹋了。中国科普出版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家,这是需要科学界、出版界、新闻界和教育界的通力合作才有望做到的,而第一步,必须打破对本国科普创作的偏见。

6、您能否对自己近年来的科普工作进行评价?您未来有什么想法和打算?

答:我以前主要是从事反对伪科学、破除迷信方面的科普工作,特别是针对医疗保健领域的欺诈、炒作方面,应该说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让很多人不再受骗。从收到的读者反映看,有很多人,包括不少的中学生,由于阅读了我的文章、著作,而对伪科学、迷信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这几年来我又把主要精力用来创作正面的科普,在一些报刊上办了科普专栏,出了几本书,还比较受欢迎。

未来可能会多花点时间从事针对中、小学生的科普,着眼于下一代的培养,那样成效可能会更显著一些。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方舟子就中国科普问题答新华社记者问”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