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工人师傅”刘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2023年11月03日
 

 

有这么一位院士,他很少发表论文,也没有大量的理论课题,但是从电路板的焊接、现场的试验、甚至用户问题的解答都亲力亲为,他的实验室被称为“车间”,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工人师傅”。55年来,他始终从事测绘仪器的研发,用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量尺”做到了极致,将中国测绘仪器的水平推进到国际领先。

他就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一位具有工人品质的高级知识分子刘先林。

 

一颗爱国心――“国外能造的东西中国也都能造出来”

 

提到刘先林,那是研究院里出了名的“好脾气”,但就这样一个好脾气,却也有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国外的技术高价卖到中国。在他的内心里始终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是神秘的,国外能造出来的东西中国也都能造出来。

1962年,从武汉测绘学院毕业的刘先林,面对国外进口的天价测绘设备和对测绘技术的封锁,立志要打破国外产品在测绘领域的垄断局面,并为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持之以恒奋斗。功夫不负有心人,“八九十年代,我们生产的设备比国外同类产品便宜八倍。后续我们很多设备技术比国外的好,价格还便宜。”刘先林回忆说。“给他一块铁,他都能想办法造出来个精密仪器”,和刘先林同组的研究员敬佩的对记者说。

 

一种专注力――“时间都用在发明创造上却没有论文”

 

2003年,刘先林开始构想移动激光建模测量系统,针对当时国际上地面测量设备存在的技术缺陷以及高端传感器对我国禁用的现状,面向高精度全息地面测量的需求,立足关键设备全部国产化,开启了我国自主高精度地面移动测量设备研发的先河。

在软件研发中,刘先林始终坚持要做到100%自动提取数据,并多次亲自开车到马路上观察路边物体情况。有次正在马路上开着车的刘先林看到一个地物,认为实际尺寸和已有数据有出入,就干脆把车停在路上,拿起工具就要开车门冲过去测量。当时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速很快,所幸被同车的学生制止了才没冒险。

目前,该系统后期处理的绝对精度可达5厘米,一公里数据的处理时间只需要5分钟,可以提取多达50种城市地物要素分类,而国外同类产品即便只提取一种地物要素,也需要半个小时,技术水平在世界同类产品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他的时间都给了创造发明,专注到没有时间去写繁琐的论文。”刘先林的同事说。

 

一位实干家――“科学家就是厨师,市场认可是关键”

 

“科学家就是厨师”,刘先林说,厨师做菜不是为了拿去评奖,而是为了让客人吃的可口。科学家也一样,要搞有用的科研,市场认可才是关键。

作为从事航测仪器研制的测绘人,结合生产搞装备研发是他的原则,刘先林不看重论文、不关注专利,不单纯追求填补空白,一心扑在设备的研发实验上。他所有的创新成果没有一个躺在文件柜,全部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80年代开始的正射投影仪到90年代的解析测图仪,从1998年的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到2007年的数字航空摄影仪,再到目前世界最先进的移动激光建模测量系统,刘先林一路披荆斩棘,事无巨细,把“量尺”更新升级换代了一批又一批。

 

一股激情劲――“满满正能量,和科研在谈恋爱”

 

只要跟科研有关的事,刘先林始终保持着孩子般的激情和满满的正能量。1987年,为了推广应用JX-3解析测图仪,他把单板机上面的驱动软件,一个个移植到系统机里面。春节期间,助手们回家探亲,他觉得时间不等人,就拉着10岁的儿子帮忙,爷儿俩整个春节期间在实验室连续苦干,一共焊接了几百个焊点,累得几乎直不起腰来。就在这一年,JX-3解析测图仪实现了批量生产,并出口国际市场。

刘先林身边的同事、学生都说他对待科研精力旺盛的就像18岁。有位研究员回忆,有次刘先林去深圳参加展会,晚上11点15分返京的飞机刚落地,刘先林就给他微信说在展会上看到了一些新的产品和技术,建议他的研究方案可以有调整和可以优化的空间。

“很难想象一个78岁的老人在奔波劳累了一天之后还在思考科研。他好像就是在和科研谈恋爱,眼里、梦里都是它。”研究员半开玩笑的说。

 

一条探索路――“科研过程百起百落但是不能停止创新”

 

刘先林经常说,“搞科研遇到很多拦路虎,不是三起三落,而是百起百落,每一次低潮的时候都有想放弃的念头,但最后坚持下来就成功了”。凭着这股韧性,他连续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个把计算机技术用在了航空测量,成为第一个把测量方法写入《航空摄影测量作业规范》的中国人。

几十年如一日,刘先林从未停止过创新的脚步,他牵头的几个重大项目,从开始到成功每次都历时10年左右,经过上百次的失败、无数次的起起落落。谈到每次遇到困难,坚持下来的动力,刘先林说就是对科研创新的热情和兴趣。社会进步的非常快,科研成果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要不断持续的创新才能做出新的东西。最近几年,刘先林带领团队在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科技前沿的领域也都取得了大量的成绩。“希望大家都来创新,只要对中国创新有利,我们都支持。”刘先林说。

刘先林对记者坦言他认为的“工匠精神”就是,“既要动脑,也要动手,要做到实实在在的贡献,做有用的科研,把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创新的精神传递给年轻人”。刘先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位“工匠院士”依旧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带领团队攻克着一个又一个测绘领域的难题。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工人师傅”刘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