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内容

莫世健:自强不息 至真至诚

2004年06月05日
      【简历】莫世健,1982年吉林大学法律系学士毕业;1986年加拿大Dalhousie大学法学院硕士毕业;1991年澳大利亚悉尼(Sydney)大学法学院博士毕业;1995年澳大利 Monash大学法学院学士毕业(兼读);取的澳大利亚律师资格;现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2003年2月到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法,WTO,仲裁法,和海商法。。
  
  莫世健教授,2003年2月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作为一名学有所成者,他为什么会选择回国?并选择来中国政法大学工作?他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莫世健教授。
  
  莫教授1982年取得吉林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86年在加拿大Dalhousic大学取得法学硕士学位,1992年取得澳大利亚Sydney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后又在1995年Monash大学取得法学院学士学位。谈起多年在外求学工作的经历,莫教授有一肚子话要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背井离乡,带着装满梦想的行囊踏往了异国求学立业之路。从加拿大的Dalhou-sic,到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再到香港,角色在学子、讲师、法官之间跳跃。懵回首,青春唯美而短暂,沉淀下的是厚重的法学知识积累和一股朴素治学的韧劲。他感叹在本科时学习条件和信息资源远不及现在便利,但那时就是凭着踏踏实实的精神做学问。
  
  在莫教授眼中学习是件需要静心和严谨的工作,没有捷径可走,更要远离现代社会的浮躁之风。他认为学习就是要“何思何虑,居心当止水;勿助勿忘,为学当知流水”。在国外求学,更是应当如此。出国学习法律,首先要学会别人的东西,先要看看别人的法律是什么样子,然后再判断自己喜不喜欢;哪些是自己该吸收的,哪些是该舍略的,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学会这些知识并且能做正确的判断,才谈得上日后的成绩。
  
  莫教授正是秉着勤勤恳恳的求学态度,踏实严谨的作风在国际经济法领域取得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即使外国同行用近乎挑剔眼光审视他的工作时,也不得不被他折服。但对于别人的认同,莫教授从一开始就怀着一种淡然的心态。取得别人的认同并不是一种标准,而不断提升自身价值、掌握知识、学会技能才是真正的目标。
  
  正是怀着这样的目标,莫教授不断在研究领域里取得成就。他先后出版专著8本,发表各类中英文论文和文章140余篇。其中他的《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aw》(第三版)一书由世界级出版商Butterworths出版,成为澳大利亚各大法学院和商学院的教科书。此处引用一下国际法学院王传丽教授对于此书的评价:“概述根据澳大利亚的教学需要,创造性地选择制定了《国际商法》的结构和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奠定了澳大利亚法律为基础的国际商法和国际贸易的法课程的框架和内容……特别是作者的良好普通法和中国法训练背景,使作者对许多国际商法中的复杂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较客观见解,为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便利。”
  
  莫教授在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参与许多法律实际工作。1995年11月,他成为澳大利亚昆兰省高等法院大律师,同年12月成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高等法院大律师。并曾在澳大利亚Deakin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兰省行政法和选举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工作。以他的能力在国外做一份喜欢的研究工作应该没什么问题,但莫教授觉得那样意义不大。他选择了回国,而且是出于自己的个人情感。用莫教授自己的话说就是“作为人的感情取向”。 
  
  在国外呆的时间长了,他感觉自己拥有一种作为中国人的特殊感情。学术上的成就并没有让他感觉到自己真正成为异国社会的一部分。虽然没有明显的歧视,但多年治学在外让他感觉到自己属于“边缘类”。自我认同感上的局限性不能让他觉得真正快乐。在采访中他动情地说,很多与他同年代的海外学者都选择了回国发展,毕竟中国人的根在故乡啊。中国这几年的发展速度比较快,法治观念也不断深化,莫教授愿意在自己的国家致力于他的学术研究。回国以后,莫教授从1996年开始在香港城市大学工作,2003年年初在人才引进政策的吸引下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讲授国际法方面的课程。对于自己的选择,莫教授表示中国政法大学是国内的顶尖法学学府之一,最近几年发展非常快,有比较好的讲授和研究法律的氛围。
  
  岁月流逝,生活在前进。莫教授勤恳治学,潜心研究,终于带着圆满的梦想回到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回首昔日异乡学堂,你言我语中激荡的智慧,暮色枫树下奋笔疾书的洋洋文字,亦或是藤萝如织的图书馆里沉思的背影,庄严法庭上公正判决,都将深藏在莫教授的记忆中。如今面对讲台下莘莘学子渴求的目光,莫教授心里一定有着很复杂的感情。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条路,生活在身边,理想在彼岸。对于莫教授来说,生活的宁静致远永存心中,而理想中神圣法学的彼岸在不断努力中漫漫接近。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莫世健:自强不息 至真至诚” 的相关文章

上海人

                         ...

北大之精神

     今日为母校二十九周年纪念,令人发生深切之印象。现学校既受军阀之摧残而暂时消灭,但今天之纪念会,仍能在杭州举行,聚昔日师友同学至二百数十人之多,可见吾北大形质暂时虽去,而北大之精神则依然存在。   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

中国教育忧思录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蕉岭。在香港就读于沙田小学,培正中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主修数学。仅3年就修完全部课程,进入美国加州柏克莱分校,追随时代微积分几何大师陈省身深造。1978年,年仅29岁时攻破几何学上的难题--"卡比拉猜想",轰动国际数学界...

师道尊严

  中国人分析日本发达和成功的原因,多半会举出日本人勤奋、日本模式的管理、团结和协作精神、善于吸收别人的优点等等。而日本人回答这个问题,则往往说日本最重视教育。的确,即使在战后最艰难的年代,人们勒紧肚子也要发展教育。到今天,像日本这样人人有文化,家家订报纸的国家,已是世界罕见的奇迹。与此相应,整...

什么是人文精神?

    大学的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大学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象耶鲁大学, 理工科在美国仅仅是二、三流水平,但一直被视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关键在于她为 学生所提供的人文教育。杨振宁讲如果一个大学的系在国际上排名前二十就是一流, 这话不假。但即使有若干这样的系,没有良好的人文教育...

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

     在教育部去年下发《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之后,全国各地教育系统纷纷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并加快了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步伐。福建省教育厅迅速成立了“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并于6月5日召开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同时出台了《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