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内容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教育――科技――经济三者统筹协调 和谐发展的思考

2006年06月18日


      教育――科技――经济三大领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核心和动力。现代社会三大领域的科学发展观,其中教育为先众所周知,在良好教育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及其对经济建设所起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教育和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经济还应该承担反哺教育和科技的责任就显得不很明确不相适应也不尽人意。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初级阶段也是原因之一吧),三者关系脱离或欠协调的现象比较突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三者统筹协调 和谐发展很有必要。
                                                        一
     教育本是培育知识人才的事业,而前些年一度把教育办成了高收费、高利润的赚钱产业,偏离了教育原本的方向。据一些教育专家保守测算:前十年教育乱收费从中小学生口袋里掏走了二千多亿元人民币。应试教育显露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到科技及经济等众多领域,学非所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重文凭轻素质,重奖励轻效益,重职称轻才能,重论文轻转化等现象在一些地方或单位成为不争的事实。高校毕业生难以就业,高校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难以和企业融合;企业要眼前效益,不愿风险投资,并且也缺乏创新能力;一大批学子学成后,外流出国,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

     教育之产应该是产高素质、高知识的人才之产,绝不是产钞票的产(把教育办成赚钞票的产业是走到邪路上去了)。只有教育培养(产出)一大批高素质、高知识的人才,应用到科研及生产活动中去,应用到国家、企业及社会实际中去,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以此效益又反哺教育,也即不断往复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实现教育与社会整体和谐协调的良性循环发展,这也应该是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二
      如果说,教育是希望工程,那么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开花结果的工程,如果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环境条件跟不上,那么,教育的投入也将前功尽弃或打折扣。现实中,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难产业化难;另一方面,低水平重复投资依然故我,泡沫经济多次调控,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遏制的难度加大,假冒伪劣产品顽疾难治,即使是不假不冒也不伪,由于“产业技术水平低”,粗放型低价位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屡屡受阻。全国有3850万科技人员,每年有三十多万件专利申请,专利申请总量已达破二百万件,各行各业蕴藏着丰富的科技成果资源,不少人学了一辈子,研究了一辈子,有很多很好很实用的科研成果(特别是高效节能环保的成熟技术*),一心想报效社会,只因缺少相应的环境条件和应有的资金投入,只能是满腔热情转头空。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发达国家不少优秀成功的科学家就是从中国出去的,中国不少原创技术并不比国外的差,只是产业化的条件跟不上,被别人占了上方。因此三者的统筹协调已是刻不容缓,可持续发展呼唤三者统筹和谐协调,不可偏离。


                                                      三
       全国的科研经费和以前相比,已创历史新高,但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甚远(GDP的比例仅为1.23%)。“风险投资资金”也是要“锦上添花”不愿“雪中送炭”,“创新资金”只面向效益好的企业并且要已产生相当效益的项目,高效节能环保的技术成果不管有多重要,需要转化资金难如上青天。节能环保类高新技术的投资和高能耗高污染类的低水平重复投资相比是势不力敌。不少事实说明,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不是数量不足,而是有效投入严重不足,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条件,远远跟不上,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极不相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多年来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及装备来发展自己,在自主开发及产业化上缺乏应有的环境条件和运行机制,长时间来,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这样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或者称只引进,缺乏消化吸收创新的制度和能力),其后果还造成了自己的亲儿子(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转化)不仅是奶水不足,其中不少因缺乏应有环境条件而自生自灭――成了所谓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不足”。一大批优秀的发明创造专利,因交不起年维护费而不得不放弃专利权,更不要说产业化了。


                                                       四、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和现代院所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政府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大力实施”和“充分发挥”,在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具体实施,在于人才强国的滋润之地,在于科研资金的投向及其投入的力度、深度、准确度和有效度。政府对于全国各类庞大产业所需的创新资金都是有限的,各企业的技术创新基金应该有自身的积累,税务财务对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提成、积累和使用应该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建议国家不仅要有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基金”,还应该设立面向重大发明创造成果(特别是节能环保类)发明人的“资助基金”、“转化基金”和“产业化基金”。避免非职务的重大技术成果和该成果的产业化不致脱节。使经济对科技起到更好更有效的反哺作用,从而更有效地促进科技和经济不断向前螺旋式的良性循环发展。

                                                       五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需要而创造的先进手段,在其成熟的条件下,通过转让或有偿服务,本身只能获得有限的价值。只有和经济社会(产业)相结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产生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科学技术在研究试制阶段,往往都要投入相当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这个阶段,如果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撑特别是资金支撑,其后果往往是半途而废。人们常说,人才及科技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其含义在于人才和科学技术,不仅仅是前端教育及基础科研的产物,更是创造更大社会财富的基本要素,如果这个基本要素不能创造出其应有的价值,那么前端教育、基础科研及其再向前的发展都受到了相应的损害,这个受损害的总值是难以用数字来计算的,但可以用“落后”来衡量,国际社会每年都有各国竞争力的次序排列,虽不完全准确,但也显示了可供参考的位次数值。

      科学和科学技术是不同层次的两个方面的概念,科学是客观存在的的内涵,是知识体系有规律的集成,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和途径。科学技术(简称 科技)是在科学(或科学文化水平)基础上的进步和升华,是人类科学地改造世界、使社会不断前进的手段,科学产生科技,科技的进步又促进科学的不断发展。习惯上把科学(科技)和教育、文化、卫生列在一起。而科技己经是从(科学)软的方面结合到实际应用硬的方面上去了。不少事实说明,在此软硬结合的部位,存在着相当软的、薄弱的环节,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冒区,甚至是空心区,亟待纠正、充实完善和加强提高……  这也应该是科学技术结合于市场经济的科学发展观吧!

      综合上述思考,我们已经有了“科教兴国”,是否还应该再加上“科经结合”“创新发展”?!以使我们的  战略决策  更加完善,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卓有成效。

                                                        六
    以人为本,教育必须走上正规;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技必须为先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科技――经济三者的关系必须统筹协调,三者统筹协调及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有效解决三者之间根本的、深层次问题的必由途径;人口・资源・环境和新型工业化都离不开三者的统筹协调及和谐。多年来,教育、科技、经济的发展问题,单独的论述比较多,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筹和谐协调发展的论述相对较少,三者欠协调的许多内在因素也很少有人去探讨。人类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大整体,任何行业、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可能单独地存在和发展。教育、科技和经济的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等也不能局限在自身领域,三者本是一个互相依赖,密不可分的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分开了,各自为政,互不搭界,难免出现不协调、不配合、欠和谐等因素。因此,教育、科技和经济的体制改革及管理制度的创新,三者和谐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和社会整体全面联贯起来,各方面都要统盘考虑互相的因果关系和利害关系,要预防可能出现的弊端、缺陷或矛盾,实行全面的统筹改革、统盘创新及和谐协调地发展。在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努力,我们国家的各项成就一定会更加辉煌!现代社会呼唤和谐协调、科学发展。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教育――科技――经济三者统筹协调 和谐发展的思考” 的相关文章

上海人

                         ...

北大之精神

     今日为母校二十九周年纪念,令人发生深切之印象。现学校既受军阀之摧残而暂时消灭,但今天之纪念会,仍能在杭州举行,聚昔日师友同学至二百数十人之多,可见吾北大形质暂时虽去,而北大之精神则依然存在。   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

中国教育忧思录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蕉岭。在香港就读于沙田小学,培正中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主修数学。仅3年就修完全部课程,进入美国加州柏克莱分校,追随时代微积分几何大师陈省身深造。1978年,年仅29岁时攻破几何学上的难题--"卡比拉猜想",轰动国际数学界...

师道尊严

  中国人分析日本发达和成功的原因,多半会举出日本人勤奋、日本模式的管理、团结和协作精神、善于吸收别人的优点等等。而日本人回答这个问题,则往往说日本最重视教育。的确,即使在战后最艰难的年代,人们勒紧肚子也要发展教育。到今天,像日本这样人人有文化,家家订报纸的国家,已是世界罕见的奇迹。与此相应,整...

什么是人文精神?

    大学的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大学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象耶鲁大学, 理工科在美国仅仅是二、三流水平,但一直被视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关键在于她为 学生所提供的人文教育。杨振宁讲如果一个大学的系在国际上排名前二十就是一流, 这话不假。但即使有若干这样的系,没有良好的人文教育...

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

     在教育部去年下发《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之后,全国各地教育系统纷纷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并加快了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步伐。福建省教育厅迅速成立了“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并于6月5日召开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同时出台了《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