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出不了诺贝尔奖
可是诺贝尔奖100多年的历史中,为何在中华大地却没有出现过一次?撇开一些偶然与机遇因素外,我觉得有两点是值得反思的。
首先,目前依旧顽固的“应试教育”和“应赛教育”往往导致一个后果:即使有一些不错的“科学苗子”,也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慢慢变成一个个角逐分数的考生。即使进入大学,读硕士,读博士,成为很有潜力的科技工作者,但平均年龄也比人家大了好几岁,错过了杰出科研人才“成就高潮”年龄段,20多岁就能做出重要的科技成果又从何谈起呢?
其次,凡科研有大成就者,研究探索的动机往往都很单纯。但是在我国,时时会有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加入。别的不说,就如SCI高潮时,本来是宏观统计的参考,却变成了人人“论文挂帅”的驱动力――读大学时忙着到处发论文,成为科研人员后,一些人丢失了对科学的忠诚和信念,有人甚至把一篇文章掰成几瓣来发表,这种文章当然与诺贝尔奖无缘!类似的非学术因素还有很多。
事实上,我国目前对三四十岁的年轻科技人才给予的支持是得力的,从人员素质、课题水平,到支持强度、项目数量,较一些发达国家都并不逊色。可是为什么在以诺贝尔奖为代表的重大科学成就上仍然落后?我感觉,可能主要归咎于这种学术机遇与学术环境上的差距。
人们常常问,“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其实,在我看来,与其关注这个问题,不如抓紧时间调整我们的教育和学术环境,选好参照系,找到努力的方向。
(作者王绶绾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