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内容

应试教育出不了诺贝尔奖

2007年10月16日
    据统计,20世纪的100年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共159人次,近2/3的杰出人才的成就高潮发生在30岁以前。这就是说,明日的杰出科学人才非常可能产生在今日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中,非常可能产生于这批即将进入大学的年轻人。

  可是诺贝尔奖100多年的历史中,为何在中华大地却没有出现过一次?撇开一些偶然与机遇因素外,我觉得有两点是值得反思的。

  首先,目前依旧顽固的“应试教育”和“应赛教育”往往导致一个后果:即使有一些不错的“科学苗子”,也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慢慢变成一个个角逐分数的考生。即使进入大学,读硕士,读博士,成为很有潜力的科技工作者,但平均年龄也比人家大了好几岁,错过了杰出科研人才“成就高潮”年龄段,20多岁就能做出重要的科技成果又从何谈起呢?

  其次,凡科研有大成就者,研究探索的动机往往都很单纯。但是在我国,时时会有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加入。别的不说,就如SCI高潮时,本来是宏观统计的参考,却变成了人人“论文挂帅”的驱动力――读大学时忙着到处发论文,成为科研人员后,一些人丢失了对科学的忠诚和信念,有人甚至把一篇文章掰成几瓣来发表,这种文章当然与诺贝尔奖无缘!类似的非学术因素还有很多。

  事实上,我国目前对三四十岁的年轻科技人才给予的支持是得力的,从人员素质、课题水平,到支持强度、项目数量,较一些发达国家都并不逊色。可是为什么在以诺贝尔奖为代表的重大科学成就上仍然落后?我感觉,可能主要归咎于这种学术机遇与学术环境上的差距。

  人们常常问,“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其实,在我看来,与其关注这个问题,不如抓紧时间调整我们的教育和学术环境,选好参照系,找到努力的方向。

  (作者王绶绾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应试教育出不了诺贝尔奖” 的相关文章

上海人

                         ...

北大之精神

     今日为母校二十九周年纪念,令人发生深切之印象。现学校既受军阀之摧残而暂时消灭,但今天之纪念会,仍能在杭州举行,聚昔日师友同学至二百数十人之多,可见吾北大形质暂时虽去,而北大之精神则依然存在。   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

中国教育忧思录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蕉岭。在香港就读于沙田小学,培正中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主修数学。仅3年就修完全部课程,进入美国加州柏克莱分校,追随时代微积分几何大师陈省身深造。1978年,年仅29岁时攻破几何学上的难题--"卡比拉猜想",轰动国际数学界...

师道尊严

  中国人分析日本发达和成功的原因,多半会举出日本人勤奋、日本模式的管理、团结和协作精神、善于吸收别人的优点等等。而日本人回答这个问题,则往往说日本最重视教育。的确,即使在战后最艰难的年代,人们勒紧肚子也要发展教育。到今天,像日本这样人人有文化,家家订报纸的国家,已是世界罕见的奇迹。与此相应,整...

什么是人文精神?

    大学的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大学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象耶鲁大学, 理工科在美国仅仅是二、三流水平,但一直被视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关键在于她为 学生所提供的人文教育。杨振宁讲如果一个大学的系在国际上排名前二十就是一流, 这话不假。但即使有若干这样的系,没有良好的人文教育...

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

     在教育部去年下发《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之后,全国各地教育系统纷纷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并加快了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步伐。福建省教育厅迅速成立了“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并于6月5日召开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同时出台了《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