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内容

美国学生眼中的中国教育

2009年08月02日
      他们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

  我是美国私立小学教育和公立中学教育的产物,因此我习惯于非常喧闹的教室。如果教师能在这样的课堂上不维持纪律而上完45分钟课,就被认为有本事。与此相比,北京一家中学的课堂气氛在我看来是沉闷的,那里也根本没有不守纪律的问题。
  不过,让我真正惊讶的是,尽管我在波士顿拉丁学校上课时,学生们不受管束,闹闹哄哄,但是,我感觉从拉丁语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好像比在北京这所中学学到的多得多。
  中国的学生整天背诵和独自做无声的书面练习,或者齐声做口头练习。他们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首先是中考,然后是高考)出现的东西。这可以理解,因为中国公立中学和大学的招生完全看分数。在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里,进入顶尖学校所要面对的竞争让一个发誓要上哈佛的美国学生感到相形见绌。
  中国学生功课的严格程度超过所有美国学生,这种状况在大城市和富足的郊区以及县城尤其严重。这些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超过了绝大多数美国学生的想象。
  不仅如此,对于习惯于在历史和英语课上自由辩论和在数学课上自由讨论不同解题方法的美国学生来说,中国学生的功课看起来空洞和过于受约束。中国学校每个班平均约有45名学生(波士顿学校班级的规模限制在28人,至多超出3名至4名学生),这严重限制了教师对每一名学生的关注度。
  中国学校的课程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数学题只有一个好的解题方法,计算机课只有一个编程方法,完成家庭作业只有一个好方法。每个班的家庭作业――薄薄的卷子――都是一样的,很少要求写论文。课上不讲小说,老师鼓励课外阅读历史类书籍,而不是小说。课上讲的唯一的小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节选,还有古诗。上课的目的是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完全是为入学考试做准备。
  学生缺少讨论和消化所学知识的机会,更少有人在课外参与政治讨论。在被美国人看作是教育组成部分的决策和审慎思考方面,中国的中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经验。中国的学校有许多长处,可是它们不培养哲学家。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美国学生眼中的中国教育” 的相关文章

上海人

                         ...

北大之精神

     今日为母校二十九周年纪念,令人发生深切之印象。现学校既受军阀之摧残而暂时消灭,但今天之纪念会,仍能在杭州举行,聚昔日师友同学至二百数十人之多,可见吾北大形质暂时虽去,而北大之精神则依然存在。   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

中国教育忧思录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蕉岭。在香港就读于沙田小学,培正中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主修数学。仅3年就修完全部课程,进入美国加州柏克莱分校,追随时代微积分几何大师陈省身深造。1978年,年仅29岁时攻破几何学上的难题--"卡比拉猜想",轰动国际数学界...

师道尊严

  中国人分析日本发达和成功的原因,多半会举出日本人勤奋、日本模式的管理、团结和协作精神、善于吸收别人的优点等等。而日本人回答这个问题,则往往说日本最重视教育。的确,即使在战后最艰难的年代,人们勒紧肚子也要发展教育。到今天,像日本这样人人有文化,家家订报纸的国家,已是世界罕见的奇迹。与此相应,整...

什么是人文精神?

    大学的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大学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象耶鲁大学, 理工科在美国仅仅是二、三流水平,但一直被视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关键在于她为 学生所提供的人文教育。杨振宁讲如果一个大学的系在国际上排名前二十就是一流, 这话不假。但即使有若干这样的系,没有良好的人文教育...

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

     在教育部去年下发《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之后,全国各地教育系统纷纷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并加快了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步伐。福建省教育厅迅速成立了“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并于6月5日召开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同时出台了《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