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拔尖人才吗?
关于大众教育时代教育目的一点意见
鄢烈山
自2008年8月底,我国启动面向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温家宝总理亲任这项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并采取开放式办法广纳群言,数十次易稿,形成了纲要初稿。为了进一步听取意见,温家宝同志近期抽出5天半时间,邀请各界人士到中南海座谈,当面听取意见和建议。他说得很恳切,在我听来也很沉重,那就是这个纲要的制定要“让人民看到希望,从而增强对中国教育的信心。”据报道,在国务院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并进行修改的基础上,纲要还将再次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这就是真诚的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民主科学决策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能给公众以希望和信心。
温家宝在这五次座谈会上讲了话,并提出了制定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必须坚持的4点原则。他在讲话中对“好的大学”的定义(“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即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关于“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的意见,一经披露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可见他的想法正是人心之所向。
不过,对于“温家宝强调,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这段话,我却有点担心会被曲解,从而背离他提出的“用10年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以及他一再强调的公正平义是社会主义国家首要价值的思想。
我理解,他强调说,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这一方面与他一向对于中国应该出“大师”却为什么没有出“大师”的关切有联系,“大师”当然就是最优秀最拔尖的人才嘛;另一方面,也是树立一个教育的高目标吧,古话说得好“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嘛,尽力争取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打个折扣落实后至少不会太平庸,总也出不了大师吧。
但是,这样表述教育目的,如果写进“纲要”了,会不会被某些搞政绩工程或谋求教育特权的人用作口实,固化甚至强化当下教育领域广泛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呢?
我们知道,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我们的教育目的,通常表述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或者讲“又红又专”,或者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1980年5月26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的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人民日报》1982年5月4日发表的社论《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中把邓小平的题词延伸为“培养青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强健体魄的新一代。”进而到1985年,共青团概括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四有”新人的提法,没有了“无产阶级革命”等色彩,不等于但包括学校教育的目的。学校另有“德智体美”等说法。这些提法
,共同的一点是没有强调“优秀”、“拔尖”。这也好理解,那年头反对个人主义和“成名成家”思想,特别重视“集体主义”和“集体英雄主义”。
然而,说归说,做归做,那个年头,却是精英教育时代。为了集中有限的国力实现赶超策略,国家必须办好重点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重点与非重点学生的待遇差别极大。我1964年上本县重点中学的初一,农家孩子的口粮由国家补到与城镇学生一样标准,语数老师都是名校大学毕业生。
上世纪90年代大学扩招以来,大学在中国也成了大众教育,中小学教育更是大大普及,实现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也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可是,教育资源包括财政投入和优秀师资的分配,却越来越不公平地向权力中心倾斜,县(市、省)域之内向县(市、省)城集中,全国向北京集中,这些年搞得中国好像只有北大、清华两所名牌大学了,以致荒谬到网上炒作起某女生非北大清华生不嫁,北大清华的提前“自主招生”也被人们反感为掐尖特权,人为拉大生源方面的差距。
我想,精英教育时代关于教育目的表述,剔除“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影响,从“德智体美”到“四有”,都是可以批判继承的;1995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定义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觉得,这个教育目的定义,其定语后面宾语换成“合格公民”亦无不可。
那么,只提培养德智体美(我理解的“美”是有较高审美品位的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公民,怎么培养优秀人才,如何出拔尖人才呢?俗话说得好:“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只要教育的大环境改变了,适合于出人才,何愁优秀人才不涌现?诸子百家的大师是百家争鸣时代的宁馨儿,不是谁能计划生产的。
2010/02/09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