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内容

大学校训及其文化精神

2011年03月06日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训是对大学文化精神的提炼。校训不仅要言简意赅,而且往往要求对仗工整,琅琅上口,富有美感。校训不可能囊括大学文化精神的所有内容,但它必须是对大学文化精神核心内容的反映,要使人们一听到校训就能立刻对这所大学的文化精神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校训对大学文化精神的提炼,要注意对大学的历史文化传统有一个深刻、全面的总结、概括;对大学要有一个科学的定位,这个定位不仅要考虑当时的经济、政治因素,而且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个人自我发展的趋势;三是大学文化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大学文化精神核心内容表达形式的校训也有一个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的发展。 
  (二)校训是大学文化精神的物化。时下,一些大学往往把校训作为一种时尚来追求,简单地把校训理解成为一种词藻的堆砌,是在玩文字游戏,他们脱离根本的文化背景,脱离原有的办学传统,脱离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以至一些大学的校训比较起来根本没有什么区别,大同小异。这样的校训根本不可能反映他们学校的文化精神,也就根本不可能起到校训应有的功能和效应。 
  (三)校训彰显大学文化精神的个性。校训作为一所大学文化精神的体现而言,它更应体现这所大学的文化精神的个性,使人们一看到校训便能感受到那种特有的文化精神,校训如果不能凸现一所大学文化精神的特质,它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校训培育大学文化精神 
  校训既是对大学文化精神的反映,同时又对大学的文化精神建设有反作用,即对文化精神的培育作用。首先,这种培育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评价作用。校训对师生的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它向所有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校训往往设置在学校最为醒目的地方,使每一个师生经常性的看到它,受其潜移默化的心理脉冲,久而久之,逐渐受其感染,慢慢化为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自觉地衡量自己的行为,直至最终依据这一价值尺度来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 
  (二)导引作用。校训是对历史悠远的文化沉淀的提炼,反映了一所大学长久的办学传统,当前的办学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无疑对人有一种巨大的感染作用,尤其是在长时间后,它会逐渐内化为学校师生的一种心理因子,赋予他们一种文化精神,主导他们的一言一行,充分实现自我。 
  (三)激励作用。校训本身具有巨大的号召力,鼓动力,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自身就是一个号角,具有很大的感染作用,都能很大程度上激励人们。因此,校训无论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评价标准,还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引导,最终都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激励行为上来。 
  文化精神的核心与校训的建构 
  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与培养人才共同构成了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时下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也就发展为“以人为本”、“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由此来看,当前大学构建校训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还应赋予校训以新的时代内容。 
  (一)坚持以人为本。当前,我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建设和谐社会。我们的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它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因此,“以人为本”理当成为我国高校文化精神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作为大学的校训来讲,它要能培育人们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说到底,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最终的关怀都要实际上归于对人的终极关怀。校训要把培养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一个基本的德化教育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重要的并不是形式上的体现,而应是要能产生实际的效果,这就需要大学深入挖掘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本思想。校训不可能凸现所有的人本思想,因此,每一所大学的校训主要渲染的是人本思想的哪一个方面,要与自身的实践紧密结合,以达到真正的育人目的。 
  (二)倡导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科学的创新已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科学的真蒂在于坚持真理,真理有相对真理,又有绝对真理,但真理的相对性才是绝对的,因此,对真理最好的坚持不是固守已有教条,而在于不懈探索,这就要有一种创新精神的培育。许多大学对创新精神非常注重,这从他们的校训可以体现出来,如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四川大学的“日进有功”,浙江大学的“求实,创新”,武汉大学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华中科技大学的“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等等。 
  (三)弘扬服务意识。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一项主要功能,是大学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增强人们的服务意识,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各级公务员的服务品质。服务意识的培养,首先是加强对人们的知识素养的提高,只有有渊博、厚实的知识基础,才能真正为社会搞好服务。因此,中山大学的校训提出要“博学”,中国农业大学提出“博大精深”。其次是要有服务观念。如西北大学的校训“公诚勤朴”,河北大学的“笃学诚行”等。 
  总之,大学校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大学文化精神之魂,它将以无形的控制力、感染力、凝聚力,把握着办学方向,弘扬着大学精神,陶铸师生灵魂,传承大学文化,在大学文化精神的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大学校训及其文化精神” 的相关文章

上海人

                         ...

北大之精神

     今日为母校二十九周年纪念,令人发生深切之印象。现学校既受军阀之摧残而暂时消灭,但今天之纪念会,仍能在杭州举行,聚昔日师友同学至二百数十人之多,可见吾北大形质暂时虽去,而北大之精神则依然存在。   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

中国教育忧思录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蕉岭。在香港就读于沙田小学,培正中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主修数学。仅3年就修完全部课程,进入美国加州柏克莱分校,追随时代微积分几何大师陈省身深造。1978年,年仅29岁时攻破几何学上的难题--"卡比拉猜想",轰动国际数学界...

师道尊严

  中国人分析日本发达和成功的原因,多半会举出日本人勤奋、日本模式的管理、团结和协作精神、善于吸收别人的优点等等。而日本人回答这个问题,则往往说日本最重视教育。的确,即使在战后最艰难的年代,人们勒紧肚子也要发展教育。到今天,像日本这样人人有文化,家家订报纸的国家,已是世界罕见的奇迹。与此相应,整...

什么是人文精神?

    大学的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大学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象耶鲁大学, 理工科在美国仅仅是二、三流水平,但一直被视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关键在于她为 学生所提供的人文教育。杨振宁讲如果一个大学的系在国际上排名前二十就是一流, 这话不假。但即使有若干这样的系,没有良好的人文教育...

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

     在教育部去年下发《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之后,全国各地教育系统纷纷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并加快了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步伐。福建省教育厅迅速成立了“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并于6月5日召开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同时出台了《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