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读中学国外读大学,完美?
他们有这种看法,主要理由是,我国学生首次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就获得全球第一的佳绩,而美国在近年来的测试中,均表现不佳,名次在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中排在20开外,包括奥巴马总统,也公开表示,美国的基础教育面临严重的危机。再就是,我国现在成为多个发达国家的最大留学基地,这表明,中国学生的素质得到发达国家大学的广泛认可。
他们这种看法,是想说明,中国教育的问题不在基础教育,主要在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不需要改。中国高等教育确实有问题,但这不意味着基础教育就没有问题。如果基础教育界,固执地认为已经办得不错,那么,很多围绕基础教育的改革,就会遭遇不执行。――我们已经办成世界一流了,还要怎么改呢?
如果简单地把育人等同于加工产品,确实是可以把最佳环节组合起来,得到最佳工序的。可问题是,育人不是加工产品。我国教育官员和中学负责人,有这种看法,恰恰表明,我们的教育是把学生作为产品来加工,而不是作为人才来培养的。
我国基础教育“加工”的学生,确实可以在世界级的对抗中,获得好的表现,除了PISA,在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的竞赛中,我国中学生拿金杯也拿到手软。但这并不能代表基础教育的成功。首先,这只是知识教育的较量,反映不出学生的人格素养、公民意识。知识教育在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教育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培养人格完善,有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合格公民。
其次,我国的基础教育把所有精力都用在知识教育上,甚至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美国,中小学生在校上学时间为一年170~180天,可我国中小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一年365天,平均每天10个小时甚至更长,这样的知识教育,不领先全球,其结果恐怕是中国学生智商有问题。
基础教育扮演着向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重任。我国高中毕业生能直接到国外的是少数,更多的则进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从国外名校对我国留学生的评价看,掌握的知识是比较过硬的,学习态度也积极,可是,却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好奇心不强、不愿问问题,以及不知道怎样进行人生规划的问题。这些正是让一个人成为杰出、拔尖人才最重要的素质。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在于基础教育。
从这样的基础教育走出的学生,就是到一流的高等教育环境,也最多成为相对于国内学生而言的合格人才――在国外高等教育体系中,他们会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但却难有更大的作为,一个事实上,建国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从我国基础教育走出去出国留学的学生不少,他们得到的是一流的中国基础教育和一流的美国高等教育,按理,他们会成为诺奖最有力的竞争者,可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只有一个曾在1950年与新中国的基础教育发生过半年的关系。
其实,早在30年前的1980年代初期,我国基础教育界就曾对比中美基础教育,得到中国将很快赶上、超越美国的结论,因为与美国中小学课堂学生无组织、无纪律,教师上课效率不高相比,我国学生上课时全部把手背在身后,无不认真听讲,这种“工况”,不出精品可能吗?
可是,在严密的课堂纪律下,我国学生习得的只有顺从、服从,长时间的接受灌输教育,让他们没有了自己的想法、个性和兴趣。这样的学生,在卷面测试中,当然可以获得高分,但离开试卷,他们连基本的生存都难,常识严重匮乏。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没有生存教育、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把所有事务包揽,只给孩子一个任务:努力学习。
是到该反省的时候了,我国的整体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严重问题。如果在明显的问题面前,还在为基础教育唱赞歌,或者基础教育工作者和高教工作者互相推卸责任,这样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是不负责任,甚至不合格的。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