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内容

我的十大教育主张

2017年02月07日
   

教育是让人真正成为人,教育即人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真正成为人,人只有自身发展了,才能服务于他人和社会。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什么利益。所以,教育必须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教育实践必须坚持从儿童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儿童的生命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有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优秀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关于人生的科学,是关于让人如何成为人的科学,教育即人学。

知识的最高境界是道德,知识即道德。所谓真正的知识,就是在学生走出校门,具体知识忘光,所剩下的那部分东西,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就是科学的方法和最基本的规律,优秀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而科学方法和基本规律属于道的范畴,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属于德的范畴,因此知识的真正内涵,或者说知识的最高境界就是道德。道和德是对立统一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切勿将其分割开来,一个具体的知识一方面呈现的是道即规律,另一方面呈现的是德即真善美。

爱是教育的主线和灵魂,教育即唤醒。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就是用心灵塑造心灵的事业。要想真正塑造学生的心灵,就必须用爱去唤醒学生的心灵,爱是一种情怀,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爱学生,你爱的累,学生接受的苦不堪言,事倍功半。要学会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爱他们,这样你爱的轻松,学生接受的快乐,事半功倍。只有真懂才能有真爱,教育不能打着爱的旗号,做一些扼杀孩子天性的事情,要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教育即唤醒。

课堂是素质教育主渠道,学习即生活。不能把素质教育期望于课堂之外,许多学校大搞特搞什么特色,其实教育的真正特色应该体现在课堂上,不能课上扎扎实实搞应试,课外轰轰烈烈搞特色,弄得学生头昏脑胀,苦不堪言。应该把每一堂课都变成学生生命的体验,都变成学生生命发展的奠基石,教室就是学生体验生活的场所,学习即生活。一切能力、素质、品质、人格都主要在课堂上培养和养成,通过构建生命课堂,让学生体验生活的快乐,通过改革课堂,撬动教育变革。

学的均衡教育才能均衡,学会即均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教育均衡发展包括教学条件的均衡,和师资水平的均衡。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发展的内涵均衡。但事实证明,靠硬件和师资均衡不可能实现教育内涵发展的均衡。只有学生学的均衡教育才能均衡发展。硬件只不过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充要条件是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只要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可以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所以学会即均衡。

教师教要服务学生的学,教学即条件。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重新确立教与学的关系,按照学是内因,教是外因这样的基本原理,确定教与学如下的关系:以学定教,以学评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促教,教学相长;教者也学,学者也教;教为不教,教学合一的思想。

赢得教师就能赢得课堂,教师即导师。教是学的重要条件,因此,应该这样定位教师的角色:教师是教学资源的整合者;学生情感的点燃者;学生学习点拨者;学生学习服务者;学生学习引导者;课堂教学组织者;真实学情发现者;学习条件利用者;课堂教学设计者;科学方法提供者。只有教师角色真正转变了,才能真正解放学生,发展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最大资源,学生即资源。以往的教学活动是把教师当作教育的最大资源,而忽视了学生这个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传统的课堂同学只是同听而不是同学,那么新课堂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最大资源,把利用学生作为教学的最核心技术,通过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堂流程真正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学习就是学生自我构建,学习即构建。教是外因,学是内因,知识本身有自己的逻辑规律,人对知识的认识过程就是自我构建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过程,即构建的过程。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感知,在感知中感悟,在感悟中感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利用新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道德结构的过程。因此,学习即构建。

科研必须直指课堂教学,问题即课题。教育科研必须走出假大空的误区,要直指课堂这个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中发现问题,把问题作为课题,让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提倡草根式研究,教育科研不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专利,更不能脱离教育实际,躲在书斋中无病呻吟,科研如果不接地气,就不可能有灵气。没有灵气就不可能转化成教育生产力,科研就会劳民伤财,变成一种摆设。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我的十大教育主张” 的相关文章

上海人

                         ...

北大之精神

     今日为母校二十九周年纪念,令人发生深切之印象。现学校既受军阀之摧残而暂时消灭,但今天之纪念会,仍能在杭州举行,聚昔日师友同学至二百数十人之多,可见吾北大形质暂时虽去,而北大之精神则依然存在。   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

中国教育忧思录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蕉岭。在香港就读于沙田小学,培正中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主修数学。仅3年就修完全部课程,进入美国加州柏克莱分校,追随时代微积分几何大师陈省身深造。1978年,年仅29岁时攻破几何学上的难题--"卡比拉猜想",轰动国际数学界...

师道尊严

  中国人分析日本发达和成功的原因,多半会举出日本人勤奋、日本模式的管理、团结和协作精神、善于吸收别人的优点等等。而日本人回答这个问题,则往往说日本最重视教育。的确,即使在战后最艰难的年代,人们勒紧肚子也要发展教育。到今天,像日本这样人人有文化,家家订报纸的国家,已是世界罕见的奇迹。与此相应,整...

什么是人文精神?

    大学的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大学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象耶鲁大学, 理工科在美国仅仅是二、三流水平,但一直被视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关键在于她为 学生所提供的人文教育。杨振宁讲如果一个大学的系在国际上排名前二十就是一流, 这话不假。但即使有若干这样的系,没有良好的人文教育...

科教兴国 民富国强

  科学属于全人类,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只有共同掌握了科学知识,才能凝成一股征服自然的巨大力量,推动社会前进。   茅以升――桥梁专家。1896年1月9 日生于江苏无锡。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任何一门学科发展的原始动力都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赵其国――土壤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