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座右铭
座右铭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式,以其简练、精彩的文字浓缩了人们的志向、情怀、意志、态度。人有座右铭,如有严师在侧,似有警钟悬耳,时时提醒、事事监督,对生活、学习、工作、事业都大有裨益。
座右铭最早见于《文选・崔瑗〈座右铭〉》。崔瑗是我国东汉书法家,他年少抱负宏远,锐志好学,但行为欠检点,好意气用事。其兄璋为人所杀,崔瑗遂手刃其仇,闯下大祸,逃往他乡。后幸逢朝廷大赦,才归故里。他对过往行为悔恨不已,写下一段自戒之辞,“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其铭曰:“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这篇警策蕴厚的骈体韵文,句句自警自戒,至今仍为世人所传诵。
座右铭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笔录一些隽永深邃的名人名句,例如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曾将明代学者胡居仁的联语“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抄录下来,贴在案旁以自勉。大诗人臧克家贴在案头的座右铭,则是郑板桥的一副对联:“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透露出诗人坦率、耿直的人生态度。座右铭的另一种形式是自题感言,不少有识之士,在生活和事业的双重历练中用心血凝成自己独创的座右铭,例如周恩来青年时自撰的座右铭:“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谈的是交友读书之道,交友要有选择,读书要注重实践。
座右铭的字数可短可长。但是由于它的“书置座右以自戒”的特殊功用――即起到规范自己思想言行的准绳作用,因此无论字数多少、形式如何,均应当结合本人的情况,明其操守、显其志趣,便于朝夕晤对以实行。
座右铭贵在践行。给自己定个座右铭容易,但如果不去认真实践,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它便会成为哗众取宠、自欺欺人的摆设。因而,一个人的座右铭,最为重要的是记在心上,化为行动。孙中山先生的座右铭是“天下为公”,他一生都在认真践行,为推翻满清统治,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为统一国家,避免分裂,他毅然辞去大总统一职;他一生筹款亿万,却不为自己理财,终于成为千古伟人,彪炳史册。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