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技艺传承背后的精神归属
中国的传统技艺有着很深的师承文化,在手工艺、戏曲、中医、民间艺术等依赖个人实践经验的领域,其技巧无法通过标准化实现批量复制,往往以师徒之间的口口相传、手手相授来实现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几千年下来,师承文化在人们心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
传绝学,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
焦三爷的唢呐、川剧中的变脸、景德镇的瓷器、北京天桥稀罕的戏曲、被现代社会所不齿的硬气功……时代变迁,乱世更迭,失传和即将失传的民间艺术越来越多。
这些绝学的传递,在到处充斥着现代化的社会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工厂和机床、流水线与作业员,一条条看似无所不能的工业生产链,却解决不了把绝学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的问题。
不是说技艺有多神秘,也不在于技法有多精巧,只是工业标准下的传习是冰冷的复制品,教会给人的是数据化的量度。而师徒相传则是一把薪火,带着滚烫的温度,带着满载的人文关怀,可以穿越时空的限制。
其实岂止是绝学,凡是对人有高度依赖的技艺想要传下去,科技总显得无能为力。归根结底,还得靠人,还得靠由来已久的师徒传承。
传承就是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具象地说则是从师到徒,千百年积累下来的老办法,让老祖宗们的手艺能在今天也大放异彩。
传义结,刻进骨子里的东西
现代社会,匠人好像渐渐远离了我们的视野。
有什么机构能培养出匠人吗?我们接受着量产化的教育机制,由无数的“流水线教育人员”在我们身上安装着各种零件。学到的都是技,丢掉的全是魂。
没有了魂的匠人,只是技工。
重提匠人精神的回归,一定离不开师徒之间的传承。唯有师承,才能把技能上所凝结的职业精神和情怀传承下去,才能把对于职业的理解传承下去。
师傅传给徒弟的,不止是技艺,而是义,是情。
这是师傅多年的神和韵,血与汗,是骨子里的东西,是任何科技和工具都无法替代的,也是当今时代最稀缺的。
择徒,眼缘和艺缘
求师和寻徒,并不是两人之间的分工合作或一纸契约。师傅和徒弟,彼此互相选择。
首先是眼缘。
择徒是件讲究事儿,一定不能看走了眼。师傅往往看重的是求艺者的内在品质,情投意合、心有灵犀的,便是有了眼缘。看着顺眼用着顺心,算是过了一大关。正所谓“艺不轻授,道不轻传”、“宁缺毋滥”,
其次是艺缘,看对眼了之后也要看你有没有干这行的天赋,适不适合。师傅对徒儿的栽培是倾其所有,若是徒弟没这慧根压根不是干这行的料,那终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如今的时代,粗放的大工业生产放缓了脚步,社会的分工愈发精细化。个性化的、底蕴浓厚的手艺正在重回人们的视野。
而手艺传承所依托的师承文化和匠人精神,又有了新的生命力。师徒的互相选择的已不是为了谋生或共赢了,为的是技艺心法的传递,职业精神的延续,精神归属的慰藉,和为自己漂泊的心找到一处可以安放的家。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