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内容

师徒传承是传统武术的最主要传承方式

2019年09月13日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以传习某种技艺为纽带而形成的师徒传承,几乎是所有文化艺术门类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一切,由历史跨度以经验认知为主导的文化事项,也必然交付给这样的历史绵延。

中国传统武术也同样如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说师徒传承是传统武术传承的一个最主要的传承方式。

提高技击能力是传统武术最主要的价值追求,然而,武术的技击格斗能力并不是一种天然性的搏斗,而是在一定条件下训和练的结果,所以前人说过,“凡百学矣,莫不有师,况乎技击之学”。如果没有师承,如何使得后来者习得武中奥义呢,在师徒传承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谈拳授道,贵乎择人,这包含了两个含义,只有选择好的传人,才能习得上乘武功,能不能习得武功,练习到它的至高境界,要看传人的素质如何;第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使本门武功不致中落。因此择徒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习拳应以德行为先,已经成为整个习武群体的普遍认识。因此,各种门规的制定也是对传人的要求,在各项要求中,道德是最基本的基础。道德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日常传统社会中被普遍认同的日常道德伦理。五言中有这么一句话“未习武,先观德。”这个德,就是指这方面的内容,你还没有练武,我先看你的德行如何,被择的人日常的道德伦理。清代的杨氏太极拳谱中就有五不授。这些条规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了对择人的具体要求。怎么择人,择什么样的人?择人首先应该首重德行,如尊师敬长,信义仁爱等等。

传统武术难以提出具有近代体育理论意义上的选材理论和选材要求,作为师父所熟悉并运用自如的是知其然的经验感知和实践把握,并不在于知其所以然的理论说明,仅仅是重视经验,这个小孩能不能带出来,他一看,就会知道,是作为一种个人的内心感受看问题的。

强调练武者的意志品质,而意志品质是任何一位习武者都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在传统武术看来,你身体有一点残伤没关系,只要有了意志品质,加上训练得法,就能弥补身体条件的不足,照样能够练出惊人的功夫,这就是传统武术理论中一再强调的苦寒出高手。所以在传统武术看来生理条件不是决定性的,哪怕身体有伤害,但只要有了信心,照样能够练成工夫。所以在这一点,传统武术特别强调习武者的意志品质,道德状况。

按照中国人习惯的人际交往方式,如果以自我为基点,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人物,一个就是自家人,一个就是外人,自家人的范围主要由家庭内部成员组成,另外也包括亲朋好友,自家人以外的就是外人,这种内外相分的处人方式到传统武术,也就有了立于师门之内的入室弟子和未登堂的一般弟子,而入室弟子和未登堂弟子中又有一个前后的关系,入室弟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常用词,起源比较早,在晋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了,就是讲入室弟子在文化传承上特有的意义,传统武术也是这样。尤其是一种技击奥义,向来被拳家视为枕中红宝,不肯轻易示人,但在香火延脉的观念下,就有了既要使本门后继有人,又要对传人进行选择的情况。这样也就形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师徒关系,这时候的徒尚未正式登堂入室,因此只能一般弟子,因为对一个人道德品质、体悟能力的考察,是难以立竿见影的,所谓日久见人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以后,如果觉得被择者可以,再授以他功夫奥秘,以及他自己平时的积累,因此入室弟子、一般弟子两者的认定要求不同、考察方式不同、认师的要求不同、传承内容也不同。在传统武术中,只有递帖拜师以后,才算真正形成了师徒名分,否则就是一种广义上的学生,或广义上的徒弟。与此相应的师父,也只是普通意义上的老师。

学生与徒弟不同,这是本人在社会考察中被许多习武者一致强调的,直到今天,传统武术的择徒理念和方式,在广大习武群落中依然有着影响力,被不同人不同程度地认定。对于入室弟子考察的侧重,依然是道德意志品质,其中既有对忠孝仁义日常道德的考察,也有强调耐苦恒情的意志品质,通过一段的时间考察对象,这就是入室弟子和一般弟子的差别,考察时间的长度,拳种门派不一样。

这样,使得习武者为以后的发展做好了精神与技术上的准备,如果在这个时间中不被师父所认定,那么习武者就在这个传承关系上断层了,难以作为入室弟子。

现在我们看一下拜师的形式或过程。师徒的名分被确立以后,在传统武术中必须通过一个递帖拜师的仪式,在传统过程中拜师是一个慎重庄严的事情,它的作用是在拜师者在经过长期的被考察以后,在产生强烈的精神感受,因为考察仪式是非常隆重的,通过这个仪式使得习武者内心再产生一次碰撞。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在人类文明的传播中,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黄宗羲说过,古今学有大小,该为有无师而称者。在传统社会中,以经验著称的百功著意(音)的绵延,也是通过师父对后继者的帮带,其中包括武术。必须要有老师的传帮带,武术中有一句话“苦练三年,不如老师一点。”就说明了老师在武术文化绵延中的重要作用。

这种师徒传承首先有利于拳种技艺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发展,我们看到,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未必都是在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师徒传承是在相对狭窄的范围内进行的,但正是这种传承范围的狭窄,这样就可以使得传承者尽心尽力反复身传言教,务必使徒弟真正掌握,学会,同时徒弟又在师父的管教下刻苦训练,不断领会,这样就使得传统拳种在内部代代传授,代代总结,并且不断有所发展。

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价值启示,尽管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已经不符合现在的价值需要,但其中有一部分照样符合它的意义。师徒传承在由师徒关系交织起来的这一场人伦网络,特别具有人情味,任何一位入了这张网的人,哪怕不是本乡本土的人,只要入了门,入了谱,都可以在这个网络中,在这个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会显得孤单寂寞,从而产生一种让人难以摆脱的归属感。

对习武者而言,师门就是他习武生涯的归属,这种归属包括两个意思,一个,作为习武者个人对师门的依凭,第二,你的武是有所出的,而不是无根之艺。

总之,作为一名令人敬慕的师父,不但要自己有良好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技术水平,还要利用各种条件充分发挥习武者自身的有利因素,从而使得习武者掌握武技。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师徒传承是传统武术的最主要传承方式” 的相关文章

中国教育忧思录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蕉岭。在香港就读于沙田小学,培正中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主修数学。仅3年就修完全部课程,进入美国加州柏克莱分校,追随时代微积分几何大师陈省身深造。1978年,年仅29岁时攻破几何学上的难题--"卡比拉猜想",轰动国际数学界...

师道尊严

  中国人分析日本发达和成功的原因,多半会举出日本人勤奋、日本模式的管理、团结和协作精神、善于吸收别人的优点等等。而日本人回答这个问题,则往往说日本最重视教育。的确,即使在战后最艰难的年代,人们勒紧肚子也要发展教育。到今天,像日本这样人人有文化,家家订报纸的国家,已是世界罕见的奇迹。与此相应,整...

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

     在教育部去年下发《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之后,全国各地教育系统纷纷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并加快了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步伐。福建省教育厅迅速成立了“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并于6月5日召开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同时出台了《福...

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1.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健康知识,一般包括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标准、心理保健和心理防卫知识等。   2.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个性品质是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意志品质、学习品质、自我意识等。意志品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坚定性和自制性,...

科教兴国 民富国强

  科学属于全人类,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只有共同掌握了科学知识,才能凝成一股征服自然的巨大力量,推动社会前进。   茅以升――桥梁专家。1896年1月9 日生于江苏无锡。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任何一门学科发展的原始动力都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赵其国――土壤地理学...

教师节应该有主题

  新学年开学,便迎来又一个教师节。除了偶见商家打出“教师牌”外,似乎不见什么新闻眼。当然,各地都会有一些活动,但教师们只是备课迎新并不以为然,―――教师不言节,似乎没了兴趣。听几位教师朋友说,老一套,没什么意思。记得去年有教师建议应该给教师节定个主题,围绕主题做文章。但是毕竟人微言轻,没有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