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内容

被指论文有错,86岁的彭桓武院士这样做

2023年08月18日
 

 

“有个东北人给我写过一封信,是你吗?”

“对,是我。”

那时孙昌璞刚30出头,给已经名满天下的大科学家彭桓武写了一封信,指出他十多年前的一篇论文中有个错误。

彭桓武的反馈,让孙昌璞受到了很大震动。多年后,这个年轻人也成长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近日,他向《中国科学报》独家披露了彭桓武生前几个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被指出论文错误后,他请这位年轻人“把关”

 

1993年时,孙昌璞正在美国跟随杨振宁做博士后,研究的方向之一是量子耗散系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彭桓武1980年前后就研究过这个问题,可能是中国最早研究这一领域的学者。

孙昌璞认真研读了彭桓武的论文,发现里面有一处错误。但他知道,彭桓武是位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自己一个初出茅庐的博士后,能给这位大家“挑错儿”吗?

杨振宁说:“彭先生这个人非常直率,你有什么就跟他说什么。”孙昌璞便给彭桓武写了一封信,一五一十地说明了自己的看法。

不久后,孙昌璞回国,作为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学术委员,也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届理论物理专款学术领导小组(彭桓武任组长)的成员,和彭桓武有了更多的接触。彭桓武问他:“有个东北人给我写过一封信,指出我一篇文章中有个错误,是不是你呀?”

孙昌璞是辽宁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位于长春),留在那里工作。当他得知彭桓武出生于吉林长春后,便在信里“套近乎”,特意说自己是一个“东北人”,没成想到彭桓武记得特别清楚。

彭桓武对孙昌璞说,这篇文章的确是出错了,这里有自己的责任,也有审稿人的责任。“他们觉得我是个名人,给我审稿就不那么较真了。”

后来,彭桓武特地给孙昌璞写了一张便条,请他为自己量子力学方面的文章“把关”。这一年彭桓武已经86岁高龄,写字时手会颤抖,但他还不忘在信的结尾,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道:“麻烦您,抱歉……”

“彭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科学精神。”孙昌璞说。

彭桓武生前最后一次发表在正式科学刊物上的文字,就是一封更正信。全文只有短短几行:

“贵刊2006年1月(58卷1期)登载我文《具有启发性的广义相对论》后,在继续研究中,我发现该文中一等式(该期42页左栏下倒数第12行)右侧第三项的系数有错,�CN/2应为+N(N�C3)/4。因而此后直至文尾段前的讨论皆应作废。彭桓武,2006年11月16日。”

仅仅3个月后,彭桓武与世长辞,享年92岁。

 

拿出自己攒的2万元钱,要买科研用的电脑

 

1998年的一天,孙昌璞去彭桓武家,彭桓武拿了厚厚的一沓钱,让他帮忙买电脑、打印机等,以及一些办公用品。孙昌璞一看,这是足足2万元,在那个年代可谓巨款。

“彭先生,您是大科学家、大院士,又是理论物理所的创始人,也没有正式退休,为什么要花自己的钱买这些做研究的东西呢?”

彭桓武回答:我已经不在第一线工作了,不能再花国家的经费。

孙昌璞怎么劝说,彭桓武都不为所动,坚持要自掏腰包。最后,孙昌璞灵机一动:“彭先生,您一直在指导我,和我讨论量子力学的问题,您完全可以用我的科研经费来买啊。”

彭桓武听了,觉得似乎挺有道理,但还是嘱咐孙昌璞:“那你可得跟所长(欧阳钟灿院士)请示一下。”

直到彭桓武去世后,孙昌璞才知道,他的遗嘱中专门有一段提到:“上网的电脑及相连的打印机各附件与桌和转椅,应归还理论所孙昌璞研究组……”

很多文章都提到,彭桓武身上有一种近乎执拗的天真。特别是面对人情世故时,率直得近乎“不通情理”:有人慕名造访,常在门口就被劝退。有大领导来看望他,久久叩门不开,请人打电话联系后,他才穿着睡袍走出来攀谈……

他本人也曾说:“回顾我这一生,对自然界有广泛浓厚的兴趣,对人世纠纷则及早躲避”。

但在孙昌璞看来,彭桓武睿智而且心底明白,只是对那些他认为不重要的小事,不愿纠缠,选择躲避。

孙昌璞自从东北师大调到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工作,就规律地,每隔两三周去看望一次彭桓武,跟他讨论具体的学术问题,教他使用计算机软件,或者听他讲讲亲历的量子物理大师(如彭先生的导师马克斯.波恩和欧文.薛定谔等)的掌故。

然而有段时间,发生了一些跟他们并无关系的事儿。为了“避嫌”,孙昌璞暂时终止了对彭老规律性的访问。

不久,彭桓武让司机给孙昌璞打电话,说:我知道你为什么不来看我!不需要“避嫌”,我要和你讨论的是量子力学!在这之后,孙昌璞便恢复了定期交流活动。

 

不回国的理由很多,但他毅然选择了祖国

 

彭桓武留下最有名的名言,当属那句:“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然而,彭桓武离世12年后,孙昌璞才真正理解了这句名言背后刻骨铭心的涵义。

2019年,美国期刊《今日物理》Letters栏目刊登了一篇短文:《为了爱情和物理》(For love and physics)。这篇文章首次披露了彭桓武一段不为人知的跨国恋情。文章的作者是女主角的女儿。

1945年到1947年间,彭桓武在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任职。

在他指导的博士后里,有一位美丽的法国女士,名叫Cecile Morette。

这篇文章写道:她非常爱他,本想嫁给他,但那是20世纪40年代末,彭桓武执意要回到处于内战之中的中国。临走时,彭桓武给Cecile留下一张去中国香港的单程票,承诺安顿好后,就来接她。但Cecile“退缩了”,她担心来到一个动乱中的国家,连中文都不会说,会变成爱人的负担,她更担心从此再也无法回到自己的祖国。

后来,Cecile也成为一位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为自己的国家和物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之间的通信保持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后来女儿们发现了母亲保留的信件,“信中显示了一位大度、睿智的男人仍然爱着她,并希望她接受他的求婚,但他知道这对她来说太难了。”

孙昌璞回忆,2005年 Cecile专程来中国看望彭桓武,但即便朝夕相处的同事,也不知道他们之间的这段往事。“唯独有一次,我们准备陪着彭先生一起坐车,彭先生说:你们不用陪了,我们两个随便聊聊。”

《为了爱情和物理》中讲到了类似的一件事情。1982年Cecile随美国科学代表团访问了中国又见到了彭桓武。彭桓武谢绝了派来接送他们的车子,和Cecile一起步行了一段。Cecile后来回忆,两人走路时,他只是告诉她:“我很高兴你还穿着舒适的鞋子。”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其实彭先生有很多不回国的理由:他在西方有很高的学术地位、有常人眼里的大好前程,甚至有浪漫的异国爱情。但这么多‘理由’,都没能阻挡他回国的步伐,这种情怀,怎能不是刻骨铭心的呢?”孙昌璞为此感慨不已。

“我们现在都在讨论科学家精神。什么是科学家精神?就是科学精神加上爱国主义。毫无疑问,彭先生的故事是对科学家精神最好的诠释!”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被指论文有错,86岁的彭桓武院士这样做” 的相关文章

上海人

                         ...

北大之精神

     今日为母校二十九周年纪念,令人发生深切之印象。现学校既受军阀之摧残而暂时消灭,但今天之纪念会,仍能在杭州举行,聚昔日师友同学至二百数十人之多,可见吾北大形质暂时虽去,而北大之精神则依然存在。   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

中国教育忧思录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蕉岭。在香港就读于沙田小学,培正中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主修数学。仅3年就修完全部课程,进入美国加州柏克莱分校,追随时代微积分几何大师陈省身深造。1978年,年仅29岁时攻破几何学上的难题--"卡比拉猜想",轰动国际数学界...

师道尊严

  中国人分析日本发达和成功的原因,多半会举出日本人勤奋、日本模式的管理、团结和协作精神、善于吸收别人的优点等等。而日本人回答这个问题,则往往说日本最重视教育。的确,即使在战后最艰难的年代,人们勒紧肚子也要发展教育。到今天,像日本这样人人有文化,家家订报纸的国家,已是世界罕见的奇迹。与此相应,整...

什么是人文精神?

    大学的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大学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象耶鲁大学, 理工科在美国仅仅是二、三流水平,但一直被视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关键在于她为 学生所提供的人文教育。杨振宁讲如果一个大学的系在国际上排名前二十就是一流, 这话不假。但即使有若干这样的系,没有良好的人文教育...

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

     在教育部去年下发《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之后,全国各地教育系统纷纷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并加快了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步伐。福建省教育厅迅速成立了“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并于6月5日召开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同时出台了《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