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内容

华农首任校长,原来这么牛!

2024年06月15日
   

“杂交水稻”

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名词

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早在20世纪30年代

我国就开始了杂交水稻试验

而开启试验的先驱

就是华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前身)

第一任校长丁颖

丁颖被业内公认为

“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也是华农“一门三院士”佳话的起点

“笃学明德、躬行践履”的“丁颖精神”

在华农代代相传

又是一年开学季

新生入学教育进行时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丁颖院士

缅怀他高尚卓越的一生

丁颖,字竹铭,中国稻作科学之父,培育多个良种,提高水稻产量,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曾任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中山大学农学院、华南农学院院长,是华南农业大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在华农无人不晓的名字

 

1888年11月25日,广东省高州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一个小男孩诞生了。

烽火岁月,动荡时局,这个小男孩怀抱振兴祖国农业的坚定信念,刻苦求学钻研,终成为了我国现代稻作学科的奠基人、高等农业教育的先驱者。

他就是丁颖。

一个在华农无人不晓的名字。

竹铭草海、教一雕像、丁颖礼堂、竹铭书屋……华农虽大,丁颖的印迹却无处不在。

 

“以蚂蚁爬行的方式埋头苦干”

 

怀念起丁颖,大家总会想起他手里紧握的那一把稻穗。米粒饱满,耐寒坚韧,腰杆很直,头却埋得很低。

丁颖的一生也如这把稻穗,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为科研教育奉献终生。

从小长在农家,亲眼目睹农民生活的惨状,让丁颖在中学时便立志要为振兴祖国农业、解决民食而奋斗。

1910年,他考进广东省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科;1912年,又考上公费留学日本学农。期间因故数度辍学、回乡任教,三次东渡扶桑学习。1924年,36岁的他获得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学士学位,也是该校第一个攻读稻作学的中国留学生。

回国后,丁颖一头扎进了科学研究。

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丁颖克服重重困难,1933年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新品种“中山一号”,成就“农人争种中山白”的盛况。1936年,他选育出每穗多达千多粒的水稻杂交种,俗称“千粒穗”。这一发现震惊中外,对发掘水稻高产潜力的研究大有启迪。

后来,他不断尝试更适合国民的新稻种,用系统育成品种与印度野生稻杂交,又在早熟、矮秆和比较大穗的品种间进行杂交育种,40多年持续不断。在此基础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后辈水稻育种人致力于“中山一号”及其衍生品种研究,已发展出至少8辈95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2369万亩以上。

丁颖从事稻作科学研究多年,创造了多个第一:华南第一个稻作育种试验场、我国第一个水稻生态研究室、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杂交把野生稻抵抗恶劣环境的基因转移到栽培稻、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千粒穗”类型、第一个系统科学地论证了中国水稻的起源和演变……

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稻作学界就有“南丁(颖)北赵(连芳)”的美誉。日本渡部武主编的《中国的稻作起源》一书,尊称丁颖为“中国稻作学之父”。

1955年,丁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他为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并称誉他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丁颖还曾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一届、第二届广东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以及首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纵使头上有众多“光环”,丁颖仍保持着科学家的赤诚底色。为了发展我国北方地区稻作生产,他年逾70还坚持到西南、西北、东北和华北稻区进行考察,把工作安排得满满的,只为在有限的生命中再为国家农业发展多做一点。即使年迈体衰,丁颖始终保持着对科研工作的高度热情,亲自下地考察。

“为振兴中华农业办教育”,是丁颖一贯的办学指导思想。20世纪50年代初,丁颖勉励华南农学院毕业班学生,“要以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来承担社会主义农业改造和建设的任务”“一定要热爱农业、热爱农民、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生产,牺牲目前的个人利益,献身于长远的农民群众的利益,以求达到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目的”,并强调指出“这是我们农学家的起码条件”。

舍弃小我,成就大我,倾其一生,“学农,爱农,务农”……丁颖常说:“真诚的科学工作者,就是真诚的劳动者。”这一句简单的话囊括了他的一生――以蚂蚁爬行的方式,在稻作科学领域埋头苦干到老。

1964年10月14日,丁颖因病去世。在生命弥留之际,他说了一句:“我这辈子都没有懒过。”

 

一代宗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几十年来,“笃学明德、躬行践履”的“丁颖精神”在华农薪火相传,一代代华农人在各自的领域里传承丁颖精神,为祖国建设贡献华农力量。

尤其是围绕水稻研究,华农走出了三名院士,成就了一段学术佳话。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丁颖任华南农学院的院长,卢永根是首届学生,虽然两人年龄相差40多岁,但丝毫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

丁颖是卢永根的恩师,是他学术上的领路人。而在卢永根的鼓励和支持下,1956年丁颖以68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7年11月,卢永根的学生刘耀光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交出了杂交水稻育性调控分子基础理论的“中国答案”。“我有幸成为卢永根老师的学生,现在能与前辈一样当选院士,我想是‘丁颖精神’传承的体现。”刘耀光这样说道。

2023年9月,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由刘耀光院士领衔的水稻发育与基因工程教师团队上榜。多年来,团队潜心科研促发展,接力奋斗育新人,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农业基础研究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

从“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院士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卢永根院士再到刘耀光院士,不仅是“一门三院士”的佳话,更是薪火相传灯不灭的精神。年青一代的教师们接下重任,传递上一辈老先生们的科研精神,并带着这份精神培养更多的农业研究人才。

“笃学明德、躬行践履”的丁颖精神

已成为华农宝贵的精神财富

激励着代代华农人勇往直前

在新征程上

华农师生将接力奋斗

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贡献华农力量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华农首任校长,原来这么牛!” 的相关文章

上海人

                         ...

北大之精神

     今日为母校二十九周年纪念,令人发生深切之印象。现学校既受军阀之摧残而暂时消灭,但今天之纪念会,仍能在杭州举行,聚昔日师友同学至二百数十人之多,可见吾北大形质暂时虽去,而北大之精神则依然存在。   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

中国教育忧思录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蕉岭。在香港就读于沙田小学,培正中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主修数学。仅3年就修完全部课程,进入美国加州柏克莱分校,追随时代微积分几何大师陈省身深造。1978年,年仅29岁时攻破几何学上的难题--"卡比拉猜想",轰动国际数学界...

师道尊严

  中国人分析日本发达和成功的原因,多半会举出日本人勤奋、日本模式的管理、团结和协作精神、善于吸收别人的优点等等。而日本人回答这个问题,则往往说日本最重视教育。的确,即使在战后最艰难的年代,人们勒紧肚子也要发展教育。到今天,像日本这样人人有文化,家家订报纸的国家,已是世界罕见的奇迹。与此相应,整...

什么是人文精神?

    大学的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大学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象耶鲁大学, 理工科在美国仅仅是二、三流水平,但一直被视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关键在于她为 学生所提供的人文教育。杨振宁讲如果一个大学的系在国际上排名前二十就是一流, 这话不假。但即使有若干这样的系,没有良好的人文教育...

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

     在教育部去年下发《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之后,全国各地教育系统纷纷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并加快了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步伐。福建省教育厅迅速成立了“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并于6月5日召开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同时出台了《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