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精神 > 教育方法 > 正文内容

中国教育最缺的是什么?

2004年03月11日
   

面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人们脑海中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教育最缺的是什么?

远的不说,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执政党和政府为教育事业制订了不少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主管机构的教育部,也为学校和社会教学实践订立了一份又一份的大纲和要求。但是,如果对这些政策规章略作分析的话,就会发现,中国的教育在培育人才方面,极大地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学生的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能力。

我记得,六十年代的一份教学大纲中提到过培养学生“两个基本能力”的要求,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但是,该项要求不但提得非常笼统,而且在实际贯彻中,往往将“分析问题”能力解读为按上级权威规定的要求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将“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成为模仿性地重复知识应用。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学生在限定的范围内思考,将衡量知识的标准仅仅限于卷面上的分数和升学率。因此,中国学生的一个普遍缺陷是知识面窄,实际工作能力(包括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差,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力。而背书好和考试成绩突出则为中国学生的两大特色。

中国教育此种问题存在已非一朝一日。教育界也有不少人士大声疾呼改进。但路在哪儿?

再看一下现在被视为新时代教育指南的那些条条,上至《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下至《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倡所导都是些要求学生“做什么”(大至爱党爱国,小至不随地吐痰),而完全忽略了培养学生懂得“如何做”及探索“为何要如此做”之点。一句话,政府的教育基点只是要求学生按规定而行,不要求甚至不允许探究“所以然”的独立思考。结果,从小接受不随地吐痰的教育,但长大后却不知如何保护环境生态;背书包时懂得过马路不闯红灯,有资格驶车后却唯我先行;小时一再被告诫“不说谎话”,踏入社会则融入“造假”大军;学校里说的是要“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在家里却成了“小皇帝”……社会上许多问题其实根在学校教育。

中国的教育不改革,社会改造难有成效。而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改变教育思想。要从旧的那种把学生培养成XXXX接班人的“模子型”思维中解放出来,以科学精神来建立一种为诱发人性健康发展的教育思路。中国大陆现在也有人在探讨素质教育,但依笔者之见,就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来说,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批判性思考能力。有了此种能力就能分辩是非真伪,为发展其他能力打下最重要的基础。此种素质应该从少年儿童起,就注意培养和诱发。

那么,批判性思考能力到底是什么?又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如何著手培养诱发?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所有关心中国教育的人士潜心探讨的。

现今国际教育界人士对于批判性思考能力比较一致的定义是: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这样一种思考能力,它能有目的地和正确地来对待、分析和证明某种观点,并能解释该种观点的真实含义,最后达到带效地解决某种问题的结果。因此,从更通俗的角度来说,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人们在面临外部世界、外界事件和自己需著手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精神方面正确的知识、能力、态度、习惯和专长,并通过解决各种问题而不断增长自己新的知识。

批判性思考能力可依次序而分为六种阶段来探讨,即解释、分析、评估、推理、解说和自律。

解释阶段就是从自己所具有和掌握的广泛经历、状态、数据、事件、判断、习惯、信仰、规定、进程及标准等方面找出值得理解和表达的含义和意义。这一阶段又可分为归类、意义的解码和澄清含义等过程。举例来说,认识自己面临的问题;不抱成见地从别人的作品或文章中找出客观存在的看法或缺陷;从他人的作品中分滤出主要思想和次要思想,从而大致上能把它们作出分类;用自己的话语来概述他人的观点,甚至能澄清某种标记、图表或图像的含义,最终得出原作者的目的、主题或观点。再例如,在“解释”阶段中,对学校教育中时常提到的“党”、“国”、“公德”和“社会责任”等等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字面上,从而有独立的和深层的意义解码。

分析阶段就是对已被表达的那些为了说明信仰、判断、经验、理由、讯息或意见而提出的命题、问题、概念和描述之间所意欲或事实存在的推理关系进行定位。此阶段又包括核实对方观点、审察和分析其论据等过程。例如,分析就某种事件所出现的不同解决办法的相同之点和不同之点。又例如,在读某篇社论时,找出其主要论点和所提供的论据,甚至找出“言下之意”,并将自己的结论作一清晰的表达,列出支持或反对的论据,并安排好句、段、章之间的陈述结构。在教育的实例中,面对每一个口号或概括性提法,不被其形式上的陈列所局限,而是去探讨深层意义。

所谓评估就是对他人有关看法、经历、状态、判断、信仰或意见等方面所作的声称或其他描述手段的可信程度作出估计,并对他们所提出的命题、描述、问题或其他形式的声称所具有的意欲或事实存在的推理关系的逻辑性强弱程度作出估计。例如,判断文章作者或演讲者的可信程度;比较不同解释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决定信息来源是否可靠;判断两个命题是否互相矛盾;判断所获的证据是否足以支持所立的结论。在评估阶段特别要注意以下诸点:第一,可信性最重要的特徵是有限范围,所谓的证人可靠只是对某一事件而已;同理,机构的权威也只就某一领域而已。第二,论证的结论是否成立在于论据是否有力,而非论证者的地位多高或自信心如何强烈。第三,要判断所列论据是否与结论相关。在教育实例中,不能按官员的地位高低来看待其“指示”的价值高低;教育需按其本身规律而自立,不能随政治运动的起伏而摇摆;教育不能被当作党派政治的工具,“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种合糊提法应该受到质疑。

推理就是指为了达到有充足理由的结论,为了形成推测和假设,为了考虑相关的信息,为了从数据、命题、原则、证据、裁决、信仰、意见、概念、描述、问题或其他形式的表达中得到升华,而对各种因素进行定位和确认。推理阶段包括排列证据、设定可选性和得出结论。在教育实例中,如为新的方针列出理由。

解说就是说明自己的理由,并用证据、概念、方法论、标准论及上下文含义考虑等术语来支持自己的理由说明。解说阶段包括提出结论、述说程序的合理性和陈述论据等过程。

自律,即是自觉地监察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监察在认知活动中所使用的种种材料,特别监察在分析和评估阶段中所应用的技能,包括不断对自己提出问题,不断获得确证和不断修正自己的理由和结论。自律包括两个重要方面,即自我测定和自我修正。例如,不断检查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是否因个人的利益影响而产生偏见;对自己所采用的数据和材料要加倍核实;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对方身上;对参考资料作出精读和泛读的安排;对发现的问题(证据、推理过程或结论)作出及时修正。

可见,批判性思考能力就是以上诸方面的有机合成。

当一个人具有批判性思考能力之后,就会表现出各种极其有用的品质:

――不满足现状和现成的答案,对范围广泛的各种各样题材产生出探究的兴趣;

――一直关注和衡量自己是否对各种事物都有所了解和获得了充足的信息;

――时时准备使用批判性思考能力来处理事物;

――相信理性的科学探究过程,对权威和传统的信条会提出质疑和挑战;

――自信具有理性能力并可应用;

――思想开放而能接受多元观点;

――在考虑多种方案和多样意见时有极大的灵活性;

――能充份理解别人的意见(包括与自己相同或不相同的);

――能公允评价各种观点所具列的理由;

――能公正地觉察自己可能存在的偏见、成见、陈规等消极因素;

――在衡量、形成和选用判断时讲究慎重;

――在发觉有充足理由和根据来推翻自己原来观点的时候,会真心实意地采取行动加以修正。

由此可知,批判性思考能力是人们最有价值的才能之一。而强调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教育就是一种关于学会如何学习的教育,一种以被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一种废弃灌输式教学的教育。这种教育经常要求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真的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能否有其他变化”、“如何著手做”、“如何做得更好”、“种种的理由是什么”这样一层深过一层的问题。这种教育不会再要求被教育者天真盲目地接受所谓的权威。这种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本身也是一种目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在教育中占主导之后,其他有关知识的方法、原则、理论的教学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比之下,没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往往是权威的跟随者。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也不对事实感兴趣;宁愿不思考任何东西,不敢提问,也不敢表示怀疑;对自称掌握知识和理由的权威不敢提出反问;不相信理性是探究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自己是否具有理性能力缺乏信心;思想闭塞,在判断他人论据的时候往往表现出不公正态度而又极力否认自己有成见和偏见;在需要作判断时要么仓促行事,要么久拖不决,从来不情愿去考虑另一种意见;他们不善于为自己思考,却要依赖别人为他们思考;他们总是往好处想,过份怀有希望而大多落空;他们相信某种东西,不是因为真实地存在,而是希望如此存在,冀求如此存在或以为如此存在。中国目前教育所造就的多是此类人。

中国教育的现状显示,别说对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是教师队伍本身也是有意无意地抹杀了该种能力的重要性。教师被要求“唯命是从”,上面要求教什么就只能教什么,结果不仅使大批教师真心想的与实际做的无法认同。久而久之,教育界就普遍出现了“双重”人格,不但“师道”受损,而且也误了他人子弟。这种错误格局的责任在于政府的教育思想。

我们可以作如此设想,如果五十多年来中国的教育一直突出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那么还会出现“一致通过”、“不理解也要执行”、“无限忠诚”、“一句顶万句”那种绝对观念所造成的危害?还会出现“人云亦云”的“群体思维”和“随大流”的潮流?还会出现“全民下海”、“全民直销”和“全民炼功”的“全民”局面?可知,教育重要,培养具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教育最重要。在批判性思考能力面前,还有神权专制和世俗专制的蒙蔽和掩饰的可能吗?中国的出路在于教育,教育的成功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如果,执政党真的想把国民公益福利作为从政第一优先的话,真的想把教育目标锁定在提高国民素质的话,那么,就不能目光短浅地一心要把学生培养成一党一派的接班人,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思想和心理健全的人,这就应该在教育中强调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中国教育最缺的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国外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及实施策略

    如何处理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成长的关系  问题是使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体系,还是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问题  对待这个问题有两种策略,一是由教师系统的传授已有的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对这些知识的消化,吸收和掌握。这种办法类似中国现有的教学方法,老师对学生单方面的灌输。另一个...

孩子能不能搞研究

    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   美国孩子张口闭口就是"我认为","根据我的思考","我的理论是……”“我的结论是……”   在中国人眼里,这些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或丫头,口气大得不得了。   我在国内当工人的时候,写过几个"电影剧本"。有一次...

谈谈中国的考试、教育和用人

  考试是全世界通行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一个孩子到底怎样,需要一定的测量手段,以便获得客观的结论。然而遗憾的是,这种测量的客观性从来都是成问题的,鉴于偶然性的存在可能造成显著的差距,中国的教师们聪明地发展了臭名昭著的题海战术,试图指望孩子们接触一切可能的题型,以便应付一切“意外”。尤其重要的...

中外小学美术教育管窥

  近十来年,中国美术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颁布《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之日起,以中国特色为前提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小学美术教育涉及面之广大、体系之完备让人感到欣慰。然而,与境外发达国家、地区的美术教育比较起来虽各有优劣,但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就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

发达国家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管窥及启示

    一、发达国家小学艺术教育的现代化特征  综观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状,主要有以下特征:  (1)教育对象普及化。各发达国家把艺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认真抓好,他们在制订现代课程计划时,均把艺术教育纳入其中。例如,美国在州地方当局有...

回到育才,超越育才――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育才遗产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最佳范本   晓庄师范是陶行知实践乡村教育的一个起点,也是陶行知实践生活教育的一个最早的基地。只是因为晓庄,生活教育运动才终于有了自己的物质依托,才走向全国。正因为如此,后来的史家对晓庄师范予以高度关注,晓庄研究成果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