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需要开拓,需要创造,这就急需一大批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英国政治家伯克说:“具有创造性独立思维的人,才有可能创立伟业。”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所以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灵活机智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下面我就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一些看法。
一、启发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创造从问题开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动就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教育学生:“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常鼓励学生要靠自己积极思考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需要独立思考,钻研问题也需要独立思考。这样经常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展开质疑活动,就能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动。
例如:我让学生向作者质疑:在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文章开头先说菊,再说牡丹,后说莲,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开始写出这三种花也是照应这个顺序,可是到结尾,却先说菊,再说莲,最后说牡丹。为什么作者这样写?” 我让学生向作品中的人物质疑:在学习《背影》时,有学生问:“当时朱自清已二十多岁了,回北京念书,乘火车还要父亲送并哭哭啼啼的,是不是太娇气了点?” 对于上边两个学生提出的很偏甚至很怪的问题,我不但不反感,反而为自己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初见成效而欣慰。
我还鼓励学生对我讲的内容提出不同意见。如果不是明显的是非对错问题,我总是鼓励学生勇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争取找到更多的理由把老师和同学说服。这样,学生很乐于提出问题,很乐于思考,创造性思维开始萌芽。
二、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深究答案,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问”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作用。人的思维有赖于疑难问题的激发,疑难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动力源泉。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些既有启发性,又能激发起学生探索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在探讨多种可能的答案中求新求异,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并向学生证明其观点所具有的价值。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充分发挥了创造性潜能。
例如:我在教《变色龙》一课时,设计四个台阶式问题:(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回答:“善变。”(2)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学生积极思考后大部分同学都能答出:“变得快。”有几个同学还有独到的见解:“变得愚蠢、可笑、逻辑荒谬。”(3)他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是什么?半数同学经过思考都能答出:“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4)什么因素左右他一变再变?少数学生能答出“是将军的威势。”在回答完这四个问题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发问:“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一形象?”仅有两三个具有相当思维深度的同学能回答出。这样由浅入深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也由简单到复杂,向纵深方向发展,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三、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活动无论多么抽象也只能来源于对个别事物的多次感知,并从对个别事物的感知中概括出他们共同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语言交流环境。而课堂讨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语言交流的环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抓住教材中的警策性的文字,典型的人物、环境、细节等诱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展开讨论,实现思维交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引导学生对“愚公到底愚不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有学生说:“愚公是愚蠢的,愚在他没有必要那么费力去挖山,他可以绕道走或搬家。”有学生说:“愚公用铲子、土筐那么落后的工具来挖山,怎么能挖走这两座大山呢?”有位同学的评论颇有见地,他认为愚公不愚,因为他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他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用子子孙孙的力量来挖山,山是一定能够铲除的。最后一位同学回答的见解更是深刻,他认为:“愚公不愚表现在他目光远大,他移山不只为自己而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他相信人能战胜自然,面对困难,他不是采取搬家的方法来逃避,而是表现出不畏惧的态度,这一点正是愚公的可贵之处,也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样,经过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向多角度、深层次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运用比较,引导学生求同求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两种性质相同或不同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由于大脑神经的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可以提高感知效果。”“运用比较,求同求异”,就是按照这样一个心理机制,在阅读教学中,挑出课文与课文、段与段、人物与人物……的联系和矛盾,引导学生先具体感知,后抽象概括地进行综合的思维训练,领悟它们之间的本质属性和异同点,使学生能够发现新问题,找出新方法,创造新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教《孔乙己》这一课时,引导学生比较孔乙己和丁举人二人的异同。学生先是经过思考感知二人的形象:丁举人是有钱人,欺压穷人。孔乙己是读书人,穷困潦倒。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深层思考,对二人进行抽象概括,学生就会知道:孔乙己和丁举人实际上是同路人,他们都热衷于科举制度,只不过丁举人考上了科举,就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而孔乙己既没考中科举,又不会营生,所以贫困潦倒,这说明是科举制度造就了这两种人的不同命运。这样学生通过比较,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改变原文,引导学生逆向反思,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课文或段落做一些改变原文的探索,对原文再进行逆向分析,或者从反面入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教《驿路梨花》一文时,让学生思考:“文章写到我和老余深山月夜遇茅屋后,为什么不直接写茅屋的主人梨花,却写了一个不是茅屋主人的老猎人?这个老猎人不写不行吗?”学生立即进入了思维的积极活跃状态,接着争先恐后地发言,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不写瑶族老人,就没有“我们”修葺茅屋的劳动场面,学雷锋就写不出来。(2)没有老猎人,就形不成文章的波澜。(3)不写老猎人,写不出雷锋精神的滚动发展。这样经过改变原文,逆向反思,学生创造性思维就发挥出来了。
六、勇于探索,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想象力的开发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大胆想象,对作品没有写到的内容去深思、探索、合理想象、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教《卖炭翁》一文后,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描绘的形象和投影片映出的画面去探索、去进行创造性想象,设想卖炭翁的炭被抢之后的情景。同学们从诗中描绘的卖炭翁的不幸遭遇,联想到炭被抢后,本来饥寒交迫的卖炭翁只有被冻死饿死的悲惨结局。这样通过想象,把人物的心理、行动、结局栩栩如生再现出来,从而达到想象思维的深度,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做为语文教师,应掌握一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才能熟练地驾驭课堂,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