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是一种优质生活
如何发展优质的基础教育的问题应该与生活质量相关联,而生活质量与优质教育的关系应当成为新一轮教育变革的重要关注点。
个体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个体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将自己的发展转变成一个终生学习的过程。教育实质上变成了个体生活的一部分(对学校中的教育主体来说,教育实质上就是生活),并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
中性教育是影响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从目前的状态来看,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是一项不分性别的教育,是一种中性的教育。这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中性教育中怎么样在男学生和女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方面取得必要的平衡?我们知道,男、女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有一定的差异。但对这一点,我们的教育目标、教学计划、从课程到教材知识点设置,以及教学进度都不考虑这个问题,结果造成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而且直接涉及到教育公平的问题。我们在教育过程当中,应该充分考虑不同性别的人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这一规律并应该认真对待这一问题,同时采取适当的对策措施。教育改革要进一步深化,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课程改革对学校生活质量的两面性
就课程改革对学生生活质量影响而言,实际上是有两面性的。就改革的用意和出发点而言,应该说每次都是抱着良好的愿望来进行改革的。但是我们的课程改革主要采取了一种“革命”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每一次课程改革所采取的方式都是推倒重来。它不是一个渐进的模式。尽管推倒重来的问题也是经过考虑的问题,但对课程教材的改革来说,采用渐进的模式应该更加合适。
从实践来看,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每年改一次,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由于是从具体实际出发,对教师的改进和学生的适应来说也相对容易。然后经过五六年或七八年,逐步推进,从量变到质变,从部分的质变到全面的质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改革大家心理上、能力上都能够承受。教育改革应该采取软着陆,但我们的教育改革却经常采用硬着陆的方式,这样的教育改革对学校的教育工作、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都会产生一波又一波强大的冲击力。
教育应该让生活更美好
学生生活质量的核心是良好的人生态度。人们总是理所当然地把学校教育看作是一种教育状态,而非生活状态。结果学校教育所关注的东西都是为教育所能够做的,而不是为生活所能够做的。事实上,由于排斥了教育质量中的生活因素,更多地注重了教育主体的外在工作性质而完全忽视了其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实质上是降低了教育主体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一种善意的摧残。基础教育不应该是应对社会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具备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她)在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中,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并积极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你不能把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为培养一个全能的人。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最关键是要让学生懂得在一种环境中尽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可能实现的目标。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应该成为社会平衡的润滑剂,通过一种积极人生态度的塑造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人生处境,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生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所在。只有这些积极个体的组合,才会形成一个社会良好的整体生活质量。就此而言,关注生活质量的教育,就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