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精神 > 教育方法 > 正文内容

浅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2008年06月27日
而今,国际教育界已把21世纪作为“创造教育”的世纪。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才干的新一代列入引人注目的战略计划。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瞻远瞩的题词,也为我国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但是,长期稳定而“大一统”的社会结构,也“铸”成了一个“封闭”的观念系统。可以说,中国几千年培养教育出不少中庸保守、知识继承型的人才,而时代却呼唤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开拓进取的创造型人才。
  许多家长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成长,其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及言行举止无不打上因袭历史的烙印。儿童在这样的家长教育下也必然受到同样的生活环境与文化气息的熏陶。这种不可逆转的巨大社会人文积淀及惯性的“遗传”,常使我们的孩子变得恭顺拘谨,不苟言笑,有知识,无能力,呆滞有余,创造灵性不足,思维单一,缺乏变通,适应能力很差。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家庭教育首先应着眼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家教理论与方法的现代化。
  那么,如何发展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呢?笔者不避浅薄,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首先,家长应使孩子体验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动作技能的发展,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家长要相信孩子能够处理自己的生活琐事,应放手并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指导他们自己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有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孩子却能从这些小事中体验到经过自己开动脑筋后,获得成功的欢乐,从而增强自信心。这将十分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创造意识的产生和创造活动的进行。
  其次,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和睦共处、气氛融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感到安全、轻松、自如,没有恐惧感和过分的精神压力,这非常有利于孩子创造意识的产生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反之,如果家长对孩子动辄斥责打骂,父母之间不断争吵怄气,将会使孩子的精神长期处于压抑、紧张、恐惧、充满威胁感和手足无措的状态。经常处于压抑状态、缺乏心理安全感的孩子,是无法产生创新意识和进行创造活动的。
  第三,家长应让孩子感到成人期望他去创造。儿童对家长的语言、表情、举止行为是极为敏感的。当孩子发现,自己对周围世界的好奇探索行动得不到家长的承认和鼓励,而规规矩矩顺从听话却能得到家长的赞赏时,孩子们为了博得家长的欢心,其好奇探索喜爱创造的心理便日渐减弱,并进而为“顺从”和“听话”所取代。因此,家长应该把对孩子创造的期望渗透于家庭教育之中,这不仅表现在对孩子创造力的态度上,更重要的表现在对待孩子创新要求的支持和鼓励的实践中。家长对孩子的创新思想、创造行动和创造“成果”,要给以热情的关心、珍惜和恰当而充分的肯定。这样不断的积极强化,将会使孩子产生再次创造的愿望,其创新精神就培养出来了。相反,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创造活动或创造“成果”反应冷漠、讥笑或加以阻止、干涉的话,就会挫伤孩子的创造的积极性,抑制孩子的创造意识,阻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愚蠢无知的家长,往往是扼杀儿童聪明才智的第一个刽子手。”此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并且异常深刻,应引起每一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沉思。
  二、激发孩子的丰富想像
  想像在人类生活中起重要的作用,想像是最有价值的创造因素。想像是创造发明的先导,科学家的假说,设计师的蓝图,画家的创作,作家的人物塑造,工人技术革新,都需要有丰富的想像。想像力愈丰富,创造力愈强。
  生活知识经验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想像的广度和深度。一个先天性盲人,看不见各种颜色,他就不会有彩色图画的想像;一个没听过音乐的正常儿童,也不会有音乐的想像。所以,家长一定要积极引导儿童接触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在生活中捕捉形象,为发展想像能力提供条件。在家庭教育中,讲故事也是发展儿童想像力的有效途径。当然,讲故事要注重启发性,为孩子想像力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
  丰富的知识经验和一定水平的智力,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家长应通过各种活动,让儿童与周围世界积极接触和交往,以丰富孩子的生活,增长孩子的知识,扩大孩子的眼界,为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家长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孩子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导孩子多看图书画片,多听故事诗歌,多欣赏音乐舞蹈;可以让孩子去接触千姿百态的社会,体察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孩子去观赏地上的花草鱼虫,观察天空的日月星辰……总之,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从各种渠道,为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构筑感性知识的基础。
  各种感觉是儿童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学会运用他们的感官来探索周围的事物。例如倾听各种声音,辨别各种气味,品尝不同的味道,触感物体的质地,观测各种现象,分辨不同颜色等。引导孩子运用各种感官获取不同信息,从而比较全面地认识某一事物的属性。这些活动,对于深化孩子的认识,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与此同时,家长还要注意开发拓展孩子的观察力、思维力、想像力、记忆力等其他智力因素,为孩子创新精神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四、捕捉孩子的“敏感区”
  凡是发育正常而健全的孩子,大多在五、六岁时就开始对某一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敏感。如果家长能迅速而及时地捕捉孩子的“敏感区”,因势利导,就可以为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打开“通道”。
  有个例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科学史上有一位与牛顿、爱因斯坦齐名的科学家麦克斯韦,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叫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秋菊的花瓶。父亲看着麦克斯韦刚刚完成的绘画,便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因为满纸画的都是一些几何图形,花瓶是梯形,菊花是圆圈,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大概是用来表示叶子的。但是,细心的父亲立刻觉察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以至在他眼中,许多事物的形象都变成了“几何图形”,于是父亲就开始教他几何学。果然,不久麦克斯韦就在数学方面显示了惊人的才华,15岁时便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学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以至使得一些专家教授也为之惊叹不已。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很多青年家长对孩子生活的照料可谓精心、细心、无微不至,但在孩子的“敏感区”上却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粗心和无知。有些孩子明明多次在父母面前表现了对动物、或植物、或机械、或色彩、或音乐、或绘画、或书法等方面强烈的“敏感”,而做家长的却视而不见,白白贻误了培养孩子创造能力和成才的时机,的确令人痛惜。
  因此,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动作、眼神及所提出的问题中去捕捉孩子的“敏感区”,为孩子的成才找到“突破口”。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家长需要丰富的知识、机智的思考和捕捉“敏感区”的慧眼,而不能主观粗暴地将家长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五、让儿童多接触无结构性材料,增强思维灵活性
  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是通过创造性活动来实现的。为孩子提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各种材料,特别是无结构性材料,使孩子具有活动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儿童动手动脑,使创造结果不断“物化”,促进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组合作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一个人为了更经济的满足人类需要而将原物进行新的组合,就是发明家”。
  然而,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到处都存在着循规蹈矩、恪守陈规的强大思维倾向,要想把人们熟悉和接受的事物或材料进行重新编排和组合,要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且摆脱当时“流行”的理论模式,往往非常困难。因此,要具有善于发现和理解事物之间新关系的能力,就必须克服思维惰性,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使思维具有突破传统程式的强大张力。而多接触无结构性材料,对这一宝贵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所谓无结构性材料,是指那些无固定使用模式或无既定形式的材料,这样的材料使思维没有现存的可依从或模仿的东西,不容易给思维造成某种限制和束缚,不会把人的思维囿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点,因而能促使孩子积极地开动脑筋,大胆想像,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和建立事物之间的新关系。而每一次对新关系的发现和建立,既是对积极思维劳动的最佳奖赏,又是促其继续发现和建立另一种新关系的动力。让孩子常接触这种材料,其思维便会变得日渐灵活和敏锐,并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拿玩具来说,像汽车、熊猫、布娃娃、小桶、小椅子等玩具均属于结构性材料;而像积木、七巧板、橡皮泥等则属于无结构性材料。虽然前者对于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也有一定作用,但更能充分培养和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是后者。因为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搭配,从而形成许多新的图形,并可以随时改变。在这样的活动中,儿童可以自由的摆布每一个材料,可根据自己的想像愉快地、无拘无束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创造活动。在无结构性材料游戏中,儿童完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未来需要儿童去创造,儿童需要家长去培养。我们的家长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浅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的相关文章

国外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及实施策略

    如何处理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成长的关系  问题是使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体系,还是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问题  对待这个问题有两种策略,一是由教师系统的传授已有的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对这些知识的消化,吸收和掌握。这种办法类似中国现有的教学方法,老师对学生单方面的灌输。另一个...

孩子能不能搞研究

    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   美国孩子张口闭口就是"我认为","根据我的思考","我的理论是……”“我的结论是……”   在中国人眼里,这些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或丫头,口气大得不得了。   我在国内当工人的时候,写过几个"电影剧本"。有一次...

我们如何建设世界第一流的大学

  面对新世纪,建设世界第一流大学,除了硬件的建设,我国高等教育是否也同样有一些在软件上着眼,着眼于长远发展之举。比如一方面,国家的211工程的硬件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也有网络教育和英语教育的软件建设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    我个人以为,网络教育和双语教育可能...

谈谈中国的考试、教育和用人

  考试是全世界通行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一个孩子到底怎样,需要一定的测量手段,以便获得客观的结论。然而遗憾的是,这种测量的客观性从来都是成问题的,鉴于偶然性的存在可能造成显著的差距,中国的教师们聪明地发展了臭名昭著的题海战术,试图指望孩子们接触一切可能的题型,以便应付一切“意外”。尤其重要的...

中外小学美术教育管窥

  近十来年,中国美术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颁布《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之日起,以中国特色为前提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小学美术教育涉及面之广大、体系之完备让人感到欣慰。然而,与境外发达国家、地区的美术教育比较起来虽各有优劣,但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就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

发达国家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管窥及启示

    一、发达国家小学艺术教育的现代化特征  综观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状,主要有以下特征:  (1)教育对象普及化。各发达国家把艺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认真抓好,他们在制订现代课程计划时,均把艺术教育纳入其中。例如,美国在州地方当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