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治校还要等多久?
今年教师节,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从深圳代市长王荣手里接过聘书,成为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聘期五年。值此,历时长达一年的全球校长遴选尘埃落定,朱清时成为了我国第一个由猎头公司全球选聘的大学校长。朱清时校长当选后当即表态,办大学首先要去官化、去行政化,实行教授治校的方针,引发公众热议,很多人表示,期待朱清时的建校蓝图能够实现。
终于有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了!长期以来,大学里(包括科研单位)过度行政化、官员化倍受诟病,致使校园缺乏活力和生气,教授们整天“争权夺利”搞关系,还谈什么学术氛围?哪有心思潜心数十载搞学术研究?在这种情况下,突然出现个敢吃螃蟹的朱清时,打破常规要去官化、去行政化,实行教授治校的方针,自然让人眼前一亮,在送上几句赞许的同时带上几分期待。
对大学走教授治校、学术自由道路的好处,不必多言,莫说大学内部深有感触,就是局外人时间长了,也能看出个七大八来。大学的本能就是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高级人才,脱离了学术氛围必将使其功能弱化。而朱清时重提走向教授治校、学术自由道路,并非有什么创新的地方,只不过对恢复大学应有的功能做了一点较正而已,但不要小瞧这一点较正动作,如果真能如愿以偿,所带来的是社会对大学的认可,对教授价值的认可,这对于人才培养和使用,无疑会起到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导向作用。
但话好说,做起来并不容易,实现朱清时的建校蓝图,仅靠他一人或一个班子努力恐怕不行,需要方方面面形成共识,协调动作,紧密配合。换言之,朱清时现在所需要的不是内部治理如何设计,而创造什么样的外部环境能使他的蓝图得以顺利施工,进而顺畅地展示自己和一班人的抱负。
当前的大学官化、行政化,不是简单的管理问题,而是制度问题。这种制度的形成有着极及复杂的原因,如果外部环境不改变,大学如何能独善其身?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学教授要研究项目先得拿到课题,而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不光是知识,还必然有资金投入,这就涉及到这个课题由谁审批、怎么才能拿到手的问题。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需要去“跑”课题“跑”项目,这个“跑”字里有学问,说穿了就是拉关系,而拉关系为行政部门所擅长,关系“铁不铁”、“靠不靠”不是一天两天处的,而要长期进行感情投资,那么,如果不改变“跑”的问题,教授能搞到课题吗?
类似情况还有教授拿奖金、科研成果奖评、重点实验室认定等等。你不去“跑”,就不可能拥有硕士点、博士点,没有硕士、博士招生资格的学校,怎么可能获得良好发展呢?有能力的教授怎么可能到你那个前景不明的学校去浪费光阴呢?有潜质的学生怎么可能争着去你那个教育评价体系下都可能过不了关的学校去学习呢?从另一个角度说,去行政化,说白了就是要削弱行政审批权,把精力转向为科研教学乃至教授服务上。如果没有外部环境的改善,这些习惯势力能愿意放权吗?这些正是朱清时校长所要面对并必须解决的问题。
所以,教授治校应当从“去官僚化”着手,围绕学术科研重新打造外部服务环境,借鉴国外大学的先进管理经验,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倘若在机构上能实现由官员化的领导说了算变为教授委员会集体决策,那我看离教授治校的目标也就越近了。就现实来看,去官化、去行政化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想到说到就立马能办到的,但如果没有人来试水,这个局面永远不会打破。现在有了朱清时这个敢吃螃蟹的勇者,至少对推动教授治校能起到催化作用。因此,这个目标值得期待!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