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快乐生活 > 生活方式 > 正文内容

营养专家指出:饮食能改变一生 应学会选择健康食品

2008年06月18日
    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上有不少国际、国内知名食品接连被查出有质量问题,在提倡品牌消费的今天,这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小的心理阴影。在一些营养学专家眼里,这些美味的工业化食品是造成人体垃圾的非健康食品。
  俗话说“病从口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药食同源”理论源远流长,中医历来强调“药补不如食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维多利亚宣言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可见,选用健康的食物是身体健康的前提,因此,如何在超市林林总总的食品中选择最健康的成为一门学问。
  科学研究表明,日积月累的人体垃圾是引发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现代文明病的深层次原因,这些人体垃圾一方面来自环境污染、依赖药物和不良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主要来自人们对食物的不良选择。日本著名医学家阿部博幸在他的《食物是最好的医药》一书中指出,人体内的废气、宿便、淤血、乳酸、酒毒、水毒、尿酸、坏胆固醇、内脏脂肪、浓稠的血液、高血糖、自由基等是人体垃圾的主要构成,大量摄取肉、蛋、奶、酒类、脂肪、糖容易使人体垃圾积聚,而多吃薯类、谷物、豆类、海藻类、水果、贝类、黑色食品、坚果、鱼类、大蒜、生姜、洋葱、菌类、十字花科蔬菜等天然食品可以有效驱除这些人体垃圾。
  国际著名营养学专家吉莲・麦克凯斯博士在她的畅销书《改变一生的饮食计划》中,向读者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哪些是健康食品和不健康食品,很具指导性。
  这些健康食品包括:新鲜食品或生的食品,如生水果、生蔬菜、发芽的谷物与种籽等;健康碳水化合物,如水果、全麦面包、谷粒、糙米和蔬菜等;健康脂肪和脂肪酸,如坚果、葵花籽、南瓜籽、海底植物、鱼等;不含化学物质和添加剂的有机食物和未加工食品。
  不健康食品包括:不健康碳水化合物,如巧克力、蛋糕、饼干、糖果以及用精制糖、精粉和精米做成的东西;不健康蛋白质,如红肉、全脂牛奶、注射了大量防疫针和荷尔蒙的奶牛产出的奶等,这些食物可以用米浆、豆浆来替代;精制食品,如烘烤食品、速食食品,这些食品中加入了大量的添加剂和防腐剂,被称作工业化的伪食品;不健康脂肪,如奶油、奶酪、冰淇凌、稣皮糕点等;加工食品,如预包装食品、微波食品、方便连袋加热食品等,这些食品中含有的着色剂、甜蜜素、人造香料、硝酸盐、防腐剂、漂白剂、乳化剂、粘稠剂、稳定剂、促熟剂统统可以进入人的身体;过度烹调的蔬菜和喷洒了化学物质的非有机食。
  广大消费者有了上述整体概念,也就初步掌握了吃的学问,用吉莲博士的话说,“选择健康优质的食品是创建美好生活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饮食真的能够改变一生。”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营养专家指出:饮食能改变一生 应学会选择健康食品” 的相关文章

“失眠怎么办”大讨论

      “失眠怎么办”大讨论(一)   爷爷奶奶那代人是摇着扇子,凭票买东西过日子;孙子这辈人是夏有空调,冬有暖气,各类商品供过于求,为什么孙子这辈人感叹生活质量不如爷爷奶奶那代人呢?原因之一:睡不好。   央视名嘴、《实话实说》栏目主持人崔永元坦然...

积极生活

  如果拿西蒙・波伏瓦(1908―1986)和汉娜・阿伦特(1906-1975)做一个比较,后者的不同寻常的本色才更充分地显示出来:西蒙・波伏瓦通过她的种种实验――包括文本方面的以及与萨特的关系等,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她个人的存在,一个叫做西蒙・波伏瓦的人曾经以这样那样的惊人骇俗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出...

健康生活中的六大忌讳

    不良的生活方式是看不见的“杀手”。医疗保健人士建议,健康生活方式有六忌:   一忌清晨吸烟。人苏醒时新陈代谢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体内积滞的二氧化碳较多,这时吸烟会使支气管痉挛收缩,使二氧化碳的排出受阻。   二忌空腹喝牛奶。牛奶中的蛋白质经过胃与小肠消化成氨基酸才能在小肠被吸收,...

饮水的学问

      水是生命的基础。究竟人每日喝多少水才合适?这需视气候、劳动强度、身体状况及生活习惯来确定,一般为1000毫升左右,炎夏劳动、锻炼后失水较多,应多补充些。水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排除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能使皮肤滋润,使人显得水灵。尤其在剧...

养生之道贵在健脑

      中医认为“恼为元神之府”,脑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聚之处,人之视觉、听觉、嗅觉、感觉、思维记忆力等,都是由于脑的作用,这说明脑是人体极其重要的器官,是生命要害的所在。健脑是健身的关键,健脑方法,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

青壮年“过劳死”的特征和预防

    不久前,一项关于“北京市居民死因调查”的结果显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30-45岁的青壮年人群的死亡率上升幅度较大。专家分析认为,如今的青壮年人,多数家中上有老、下有小,面临社会竞争加剧,工作压力加大,很多人休息睡眠减少,透支身心健康的状况十分普遍。加之不少人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