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精神 > 教育方法 > 正文内容

从制造“神童”到制造“神师”

2009年12月03日
   

一个民主和科学都不发达的民族,自然最喜欢出现一些奇迹。这样的奇迹不是建立在艰苦劳动和认真思考、严谨实验的基础上,而是不费力气吹出来的。周星驰的《少林足球》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陆火爆,正是迎合了这样懒惰的心理习惯和出现一些奇迹的情趣爱好。换句话说,一个思想懒惰的民族,总是想不劳而获。在培养人才上,我们总喜欢制造“神童”,继而喜欢制造“神师”可谓正是这种心理的结果。

本来人才的成长,自有其内在规律性。有人成熟早一些,有人成熟晚一些,有的人早一点就表现了智力上的特点,有的人是晚一些才会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规定在多少岁之前就拿到什么学位,做出什么成果。但是,我们的教育总是把一个人的复杂成长看成是一次性的赛跑。以前开始跑在前面的,将来必胜。因此一个人如果10岁就上大学,18岁就拿到博士学位,那自然就是神童了。而且时间越是提前就越好。恨不得这些儿童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在娘肚子里就把《诗经》、《论语》背得滚瓜烂熟。次一点就有了什么重点学校、重点班,儿童和教师自幼儿园始就被分成了三六九等。目的就是为了突出“神童”与“神师”,为他们的横空出世作准备,其他的都不过是他们的陪衬与铺垫而已。没有平等意识和人权意识可能是我们教育制造“神童”与“神师”最重要的思想根源。

其实,人的成长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按我们的“神童”观点论,爱因斯坦的儿童时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儿童,相反显得智力有点低下。他3岁开始学说话,5岁才学会说话。相比当年那个“神童”宁铂2岁时已经会背诗歌了。但是爱因斯坦才是真正做出了特殊贡献的科学巨人。而宁铂现在在中国某个寺庙里已经有好几年的僧龄了。宁铂的悲剧是中国教育的悲剧,也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悲剧。这种文化与教育价值观念,常常使一个有天赋的人,想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而不得。因为我们的教育总想制造神童,制造人才,而不是在培养公民,不是使之首先能够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然后才算得上人才与奇才。人的成长固然需要有人悉心地去培养,但是,如果方法不对,成了拔苗助长,有时还不如不去刻意培养,任其自由发展,使之充分展示他的天性。其实,这才是真正教育的真谛。但是,我们早就把教师定义为“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类了,甚至是“春蚕”、“蜡烛”之类。想像中,一个被称之为“园丁”的人,手里拿着一把大剪刀,随时监视着每一棵树�m,只要他们的树枝稍稍超标,就是一大剪刀过去。然后就是整齐划一,井然有序了。这把剪刀现在已经管到学生的头发,头发的长度已经严格管理到了毫米。现在的教师就是被予了这样的角色,来对待学生的自然天性了。那个被称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总想用自己的意志打造另一个灵魂,以实现有效地控制。人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变成工程里的一块“砖”的。或者机器中的一个“镙丝钉”的。可以说制造神童的教育理念,正是来自于此。他们需要特别合格的镙丝钉,需要整齐划一的树苗。他们看到这样的整齐,感观上就会有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而能够制造这样的效果的教师自然就是“神师”了。

制造“神童”自然就会有制造“神童”的“神师”。这些“神师”总是在各个时代里层出不穷。他们以培养了一个“神童”而自豪。这样的“神师”,因此就成了广大教师们的楷模。他们似乎就身怀绝技,能够包医百病。其实那个以培养出了自己有残疾的女儿而著名的“神师”也就是培养出了他自己的女儿读书而已。究竟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才,似乎现在来吹嘘还是过早了一点。当年在美国教育出来的那个又聋又哑的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确实在教育史上是一个奇迹。但是,在美国似乎也没有因此由此组建一个“神师”教育公司到处宣传她的教育方法。因为,教育总是有个性的。对有残疾缺陷的儿童的教育自然不同于正常儿童的教育,而且同样为残疾儿童,此一儿童与彼一儿童可能也大不相同。用对自己有亲情关系的残疾女儿的教育方法来向全国的儿童教育推广,岂不是笑话?因为并不是每个人儿童都要像对待有先天缺陷的陷入极度自卑的儿童那样千方百计地来赏识的。但是,这一着确实迷惑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以为用他的方法就能够使自己的孩子也去美国哈佛读个博士什么的。

我们是一个非常喜欢推广经验的国度,而推广经验就是行政命令下的整齐划一地学习。初一看,这好像是一个非常爱好学习的民族,再一想这其实是一个思想非常懒惰的民族而已。因为不想动脑筋,想办法,不想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创造,而只是简单的模仿别人的外在行为。这多简单啊。当年的“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不就是这样的例子吗?结果如何呢?但是,我们似乎仍然没有从这样的历史悲剧中醒悟过来。当然,现在驱动的力量已经不再仅是政治意识的力量,还包括了特殊利益集团的力量。有一些人为一点政绩,为了一些特殊利益,而不惜把儿童当成谋利与谋政绩的工具。伤害的是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折腾了这么久,为什么仍然不见“神童”与“神师”的伟大成果?当年的“神童”与“神师”们现在在干什么?就算是一个思想懒惰的民族,现在也应该是想一想的时候了。为了人的尊严,请“神师”们不要再制造教育神话了,教育没有神话,教育只有平静、宽松、自由的学习与生活的空间。我们的儿童自然会在这样的空间里自由成长,那么真正的天才也许就在这里自然会脱颖而出。我国大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经以自己的成长为例告诫过我们的家长与教师们,他说他少年时并不是一个学业十分出色的人,但是他得益于少年儿童时期有一个宽松自由的教育氛围。他说,一个有出息的孩子是不需要管得太死的,管得太死就把他的天性扼杀了。一些东西并不是在他儿童时就要掌握的,现在不懂的将来自然会懂得,而且那时懂也不晚。就像一个人20多岁可以掌握的微积分为什么一定要他10岁就去学会呢?孩子的心灵智慧更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其自由发展。

现在,我们看到了,当年最耀眼的“神童”宁铂连过一个社会所要求的正常人的生活的能力都没有了,只得出家当和尚。当然,作为个人的选择,宁铂无论选择做什么,都是他的自由与权利,不过,从教育目标及当时社会对他的期望来看,显然,这种教育方式是大大地失败了。但是,我们仍然在制造神童及种种教育神话。扼杀儿童天性的教育法西斯们还在制造教育政绩与教育神话。

现在我要郑重地喊一句:“神童”与“神师”们在中国可以休矣!

 

2006年11月25日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从制造“神童”到制造“神师”” 的相关文章

国外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及实施策略

    如何处理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成长的关系  问题是使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体系,还是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问题  对待这个问题有两种策略,一是由教师系统的传授已有的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对这些知识的消化,吸收和掌握。这种办法类似中国现有的教学方法,老师对学生单方面的灌输。另一个...

孩子能不能搞研究

    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   美国孩子张口闭口就是"我认为","根据我的思考","我的理论是……”“我的结论是……”   在中国人眼里,这些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或丫头,口气大得不得了。   我在国内当工人的时候,写过几个"电影剧本"。有一次...

我们如何建设世界第一流的大学

  面对新世纪,建设世界第一流大学,除了硬件的建设,我国高等教育是否也同样有一些在软件上着眼,着眼于长远发展之举。比如一方面,国家的211工程的硬件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也有网络教育和英语教育的软件建设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    我个人以为,网络教育和双语教育可能...

谈谈中国的考试、教育和用人

  考试是全世界通行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一个孩子到底怎样,需要一定的测量手段,以便获得客观的结论。然而遗憾的是,这种测量的客观性从来都是成问题的,鉴于偶然性的存在可能造成显著的差距,中国的教师们聪明地发展了臭名昭著的题海战术,试图指望孩子们接触一切可能的题型,以便应付一切“意外”。尤其重要的...

中外小学美术教育管窥

  近十来年,中国美术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颁布《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之日起,以中国特色为前提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小学美术教育涉及面之广大、体系之完备让人感到欣慰。然而,与境外发达国家、地区的美术教育比较起来虽各有优劣,但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就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

发达国家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管窥及启示

    一、发达国家小学艺术教育的现代化特征  综观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状,主要有以下特征:  (1)教育对象普及化。各发达国家把艺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认真抓好,他们在制订现代课程计划时,均把艺术教育纳入其中。例如,美国在州地方当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