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精神 > 教育方法 > 正文内容

复旦附中老校长九大忠告,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力

2018年01月18日
   

又是期末了,不少家长在讨论如何临阵磨枪。但学习是一场长跑,治标又治本最重要。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一切的根本。

 

很多家长都问我,孩子怎样才能进好学校?家长该做些什么?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不爱学习,总是要家长推着往前走,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家庭类型多层多样,不能一刀切,没有一把万能钥匙的。我们也不能以能否进重点学校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不过,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长都应该花精力去做的,就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我们看到很多报道,说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大考之后撕书烧书等等,这些都是最可悲的。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呢?我觉得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1、给孩子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

 

我以前带学生去农村学农,看到孩子们在果园里摘苹果。孩子们蹦着跳着从树上摘下苹果,有时用水冲冲,有时洗也不洗,擦擦苹果皮就把苹果吃掉了。

 

再看看这些孩子平时在家里吃水果,都是家长把苹果皮削好了,把苹果切成片,摆在果盘里,牙签插好了,递到手上,孩子们还一副懒得吃的样子。

 

这就是我们说的“跳一跳摘到的苹果”。对孩子学习也是一样。家长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设置在合适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揽,直接把“苹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则孩子就没兴趣;又要确保这个目标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则就会让孩子失去信心。

 

2、千万不要为了面子而逼孩子

 

有些家长喜欢攀比,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聪明?人家第一名,你呢?这样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别人笨”的心理定势,甚至产生“妈妈喜欢别人”的抵触情绪。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孩子现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较合适的目标,千万不要因为别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么高。更不要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逼着孩子读书,在压力下读书是做不好的。

 

3、别把孩子当成装知识的“米袋子”

 

家长要想明白,你是要培养一个装知识的“米袋子”,还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或者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知识型的还是智慧型的?如果答案是后者,就少一些灌输,鼓励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要回避,甚至孩子不问,你还要启发他问。提早认识ABCD不如让孩子多问一个为什么。

 

4、13岁前紧抓语言最合适

 

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是有规律的。13岁以前,孩子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模仿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学语言最合适。比如小学背古诗就比大学再背要容易。到了高中,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发展起来了,再学数学等学科会更容易。

 

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倒过来了,小学学奥数,高中背外语,这就错过机会了,事倍功半。什么年龄要做什么事。

 

5、放大孩子的成就感

 

我为什么会喜欢数学?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个做出了老师布置的某个难题,老师从讲台上奔过来,摸摸我的头问,你现在的感觉是不是比吃了一颗糖还要高兴?我说是的。从此以后就喜欢上了数学,认为自己数学行啊。这就是鼓励和成就感的魔力。

 

6、用“限题计时”提高效率

 

对家长来说,只有鼓励也不够。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如果你只是在旁边说“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也意义不大,要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如有的孩子刚进小学时,做数学口算题目比较困难,家长可以借鉴体育训练中“分解动作”的做法,40道题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长可以把题目分成8组,每组5道题,做完一组再做一组。可以用“限题计时”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对5道题,记下时间后进行比较,或者“限时计数”的办法――给他10分钟看他做对几道题。这方法同样适用于抄写词汇等作业。

 

这样把一个比较困难的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是教师和家长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体验成功、提升自信心和兴趣的有效方法。

 

7、把学习变成养小球藻、剪蚯蚓、做收银机……

 

我记得小时候,生物老师教我们养小球藻,在一个广口瓶里放上自来水,每天往水里吹气,慢慢水的颜色变绿了;还让我们把蚯蚓剪成若干段后,埋入泥土里观察如何慢慢长成一条条蚯蚓来……我觉得这就像变魔术一样,那个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个生物学家。

 

后来物理老师教我们做矿石收音机和晶体管收音机,自己装的收音机接受到广播的那一刻,我真的太兴奋了,也是我马上改梦想为做一个无线电发明家。

 

其实这些动手的小实验很容易操作,家长完全可以带着孩子做,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探究习惯非常有用。

 

此外还有一些用游戏学数学的方法,比如小一点的孩子搭积木,从中可以了解三角形、长方形、园、半圆等图形概念和红、绿、黄等颜色概念,还能养成观察、记忆、想象、合作等习惯;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扑克牌算24点,等等。

 

8、鼓励自学+讨论

 

我主张学生自己有问题就去找老师、同学或家长问,而不是固定一个时间请老师来给学生补课。这就是自主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差别。

 

我也提倡同伴之间的讨论互助。自己学会的东西,教别人一遍,自己领会的更深,而且讨论可以产生新思路新方法。所以,讨论的结果是双赢的,孩子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也能得到培养。

 

9、坐在孩子身边看会儿书吧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三条途径:自我学习,同伴合作,专家引领。自我学习和同伴合作刚才已经谈到了,“专家引领”的这个“专家”对小朋友来说,不仅包括老师,还包括家长。

 

最好在孩子学习时,家长不是跑去看电视、打麻将、跳舞,也不是站在门口看孩子是否在写作业,而是坐在孩子身边一起看书学习。

 

现在流行一句话:一流的家长做榜样,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三流的家长做保姆。我发现学生当中凡是发展的比较全面的,有自己想法的,都是家庭比较民主平等的,家长和孩子是讨论式的,启发式的,不是灌输式的,压制式的。家长有什么事情会和孩子讨论,家长陪伴孩子成长,是良师益友。这种家庭氛围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复旦附中老校长九大忠告,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力” 的相关文章

国外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及实施策略

    如何处理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成长的关系  问题是使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体系,还是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问题  对待这个问题有两种策略,一是由教师系统的传授已有的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对这些知识的消化,吸收和掌握。这种办法类似中国现有的教学方法,老师对学生单方面的灌输。另一个...

孩子能不能搞研究

    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   美国孩子张口闭口就是"我认为","根据我的思考","我的理论是……”“我的结论是……”   在中国人眼里,这些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或丫头,口气大得不得了。   我在国内当工人的时候,写过几个"电影剧本"。有一次...

我们如何建设世界第一流的大学

  面对新世纪,建设世界第一流大学,除了硬件的建设,我国高等教育是否也同样有一些在软件上着眼,着眼于长远发展之举。比如一方面,国家的211工程的硬件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也有网络教育和英语教育的软件建设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    我个人以为,网络教育和双语教育可能...

谈谈中国的考试、教育和用人

  考试是全世界通行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一个孩子到底怎样,需要一定的测量手段,以便获得客观的结论。然而遗憾的是,这种测量的客观性从来都是成问题的,鉴于偶然性的存在可能造成显著的差距,中国的教师们聪明地发展了臭名昭著的题海战术,试图指望孩子们接触一切可能的题型,以便应付一切“意外”。尤其重要的...

中外小学美术教育管窥

  近十来年,中国美术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颁布《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之日起,以中国特色为前提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小学美术教育涉及面之广大、体系之完备让人感到欣慰。然而,与境外发达国家、地区的美术教育比较起来虽各有优劣,但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就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

发达国家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管窥及启示

    一、发达国家小学艺术教育的现代化特征  综观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状,主要有以下特征:  (1)教育对象普及化。各发达国家把艺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认真抓好,他们在制订现代课程计划时,均把艺术教育纳入其中。例如,美国在州地方当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