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韦伯定律(Weber’s Law)
最近断断续续在读一些心理学的书。
昨晚临睡前随意翻开一页,正好是说韦伯定律(Weber’s Law)的,觉得有点意思,现在写下几行,全当读书笔记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E.H. 韦伯(1795―1878)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教授,以研究触觉而著名。他因两点阀和最小可觉差研究成为心理物理学的奠基者。单单关于韦伯的这两句介绍,就让人好奇多多,两点阀、最小可觉差、心理物理学,实在让人疑问多多,而韦伯定律(Weber’s Law)正好可以将这些通通联系起来。
其实,韦伯定律(Weber’s Law)用最简单的语句来表述就是:就差别阀限来讲,刺激物的增量与原来刺激物之比是一个常数(Weber ratio)。这样说来好像还是有点费解,不如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比如一份1元钱的报纸一夜之间突然涨到了50元,你会觉得荒唐之极,无法接受,但是,如果原来100万元的奔驰也涨了50元甚至500元,你也觉得价钱根本没什么变化。同样是50元为什么会在辨别以及心理上给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呢?
仔细想想,你可能会有所领悟却还是一片混沌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那就让韦伯来告诉你吧,辨别不是取决于两个重物重量差异的绝对值,而是取决于这一绝对值与标准重量值的比例,这是韦伯通过从“肌肉感觉”研究中得出的启示。
韦伯还发现,在最优条件下,重物之间的差异大约为29:30时能被明确觉察到。后来,韦伯又对其他感觉道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即对两个刺激物的辨别能力不是取决于两者差异的绝对值,而是取决于差异的相对值。他在实验中还发现,“最小可觉差”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虽然随着被试的感觉道不同而有变化,但对于一定的感觉道来说却是不变的,因此韦伯认为,我们可以为每一种感官确定其“最小可觉差”的不变分数。
如果我们用I代表原来的刺激量,用ΔI代表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用K代表一个常数,那么就可以用公式K=ΔI/I来表示。这就是后来韦伯以前的学生、莱比锡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费希纳所称的韦伯定律。它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数量法则。不久费希纳就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他的心理物理学,促进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同时,韦伯也开始了引人入胜的心理学实验,连他本人也承认其研究“是个耐人寻味的心理学问题”。
从韦伯定律的发现过程,我们不难发现物理学对心理学的影响,一方面是物理学中的实验方法通过生理学研究这一中介而为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则是物理学与心理学直接结合而形成的心理物理学对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心理物理学先由韦伯奠定基础,后由费希纳正式建立。
有些拗口地写到这里,估计能看完的朋友也费了不少神,最后不妨将专业术语改为百姓语言。如果一个人第一次受到的刺激较大时,以后再次遇到突如其来的刺激带来的伤痛便不会如第一次那般深。这就是韦伯定律。
这两天,感冒要去打针,我总是一副刑场就义的模样,护士大姐一边借机嘲笑,一边狠狠地拍打我的臀部,最后毫无征兆地打完针。其实这并不是因为我的屁屁长得好看或诱人,而是护士大姐刀子嘴豆腐心,用拍打时的疼痛来减轻扎针时的痛苦。(如果你无法忍受扎针时的疼痛,就要求护士小姐扎针前先用力拍拍你的屁屁吧,呵呵!)
我们来类推一下。如果你犯了什么错误,不要一味地只知道求饶,先给对方一个大大的惊喜,然后再求得原谅,效果当然会更佳。
韦伯氏定律当然也适用于恋人。相爱的两个人时间久了,一方总有抱怨,觉得恋人不像刚认识那会儿对自己好了,其实啊,在彼此不熟悉的情况下,对方一点点的关爱都会让你觉得情深似海;相爱久了,和原来相同的那些关爱你已经觉得平淡入水了,所以,有的时候,变了的不是事实,而是你的感受。
该怎么办呢?那就用用Burgess的“既小又大(minimax)”原理吧,这一原理的意思是,在交往的时候,尽量减少成本,获得最大的报酬。因此交往的时候,如果对于别人的要求很少,获得的回报就大,那么就容易获得对方的好感。同样,对别人要求很少,对方给予一点点关爱,也够自己沾沾自喜半天了。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