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高效学习
据有关资料介绍,假定人在18岁至35岁的记忆力为100,那么,人在36岁至60岁的记忆力为95,在61岁至85岁的记忆力平均为80至85。可见,记忆力的衰退是很缓慢的。而人的理解能力基本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因此,终生学习在生理上是完全可行的。
在发达国家,教育从胎儿开始(即所谓的胎教),直至逝世。代代如此,对于提高国民素质非常有利,值得我们借鉴。多数国民到成年时已经相当成熟,许多国民三十岁就成为高级人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将大大加快,原有的知识将很快落后。如果不注意学习,即使原来的能力不错,也很快受淘汰。只有终生高效学习,才能较好发展。
学习先进知识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果与学习效益。如果学习的知识落后或不实用,即使终生学习,也难以成才。根据公式“学习的效果=学习时间*学习效率”可知,只有终生高效学习,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想学某方面的技术,就想办法找这方面最好的书本来学习;选择资料中最好的知识学习;选择资料中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学习。
日本人十分重视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不断学习,也善于学习(哪怕是偷学),从不以学为耻。大多数年轻人不但在学校里刻苦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而且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依旧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继续学习的习惯。
在日本,什么年龄都可以当学生,即使进入老年期也还可以当学生。据统计,1986年时,日本为退休老人开办的大学总共有400多所,就读的老人达100万以上。不少老年学生在青年时代已大学毕业,进老人大学则改修别的课程或造修专业课程。与此同时,一些社会组织,如日本推进读书运动协会等,还十分重视老年人的读书问题,提出“告老之日,提倡读书”的主张,鼓励老年人读书,以有益于健康,有益于社会。
无论何时何地,任何民族都不能放松学习,否则,长远上一定要吃大亏。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要安排适量的时间学习。事务繁忙时不可能安排时间学习,或只能安排很少的时间学习。除此之外,只要时间允许,就要投入一些时间学习。有空时应抓紧时间多学习,以弥补繁忙时学习少的损失。
假如每天学习一小时,一时见效或许不大,长期积累,对于成才、事业发展及提高生活质量将十分有利,值得提倡。一个能坚持终生高效学习的民族,一时或许不能成为发达民族,但代代相传,必然能够发达。
从24岁开始,每天一小时的学习,到54岁时总的学习时间就达到了
365*(54-24)*1=365*30=10950小时
假设上大学每天学习8小时,这个时间相当于近4年的大学。由于每天一小时的学习是调节性的,精力比较能集中,相比每天八小时的学习效率要高得多。
终生学习的每月安排:每月读一本专业杂志,以学习行业的先进技术;每月读一本名人传记,以学习名人发展的经验及鼓励自己。每月读一本关于发展事业、为人处世、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效率、保健的书。每月和几位朋友、同事讨论一些问题。每月研究、解决一两个影响自己发展的难题,以求不断进步。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的时间自然多一些,每天应在八小时的学习以上。当然,学习不只是课本的学习,而且还要学习课外的知识,也包括实践的学习。比如,想成为经济学家,不妨多读点经济书籍,并适当做生意,从小如此培养自己,长大之后必定可以成才。如果只是课本的学习,而突视了实践,就难以成为优秀人才。
对于工作人士,由于要花些时间用于工作,用于学习的时间就不可能很多,但也应保持常学习的习惯。婚后要照顾家庭,很多人因而不能保持每天一小时的学习。只要你想做,一天一小时的学习并不难做到,每天在工作及基本生活之后,剩下的时间还很多,想做到并不难。
发达国家的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相比我国学生要少得多,但由于我们的学习效率低,因此,学习效果仍然大大不如他们。踏上社会之后,发达国家的人们大多能坚持学习,比如每天一小时。而国民踏上社会之后就很少学习,每天的学习时间远远比不上他们。这两点都严重影响民族素质的提高,也直接影响民族的长远发展。
现在,许多公司都建立了职工终身教育制度,他们规定职工在职期间要根据生产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定向培训,以便用新知识充实职工头脑。美国1/4的大公司自己开办技术学校,IBM公司在国内就设有200多个职工教育中心,老师约5000人。
任何一种爱好都能给人带来大量的收益,开始接触某种爱好时,收益可能不大,但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爱上它”,并有大量的收益,坚持较长时间后,就会进入”痴迷“的境界,那时已不能没有它啦!学习更是如此,开始学习可能会感到枯燥无味,但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得到很多乐趣和知识,并在实践中获利,坚持的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可能走向成功”的伟大习惯,这时候的读书收获将更大。
愿终生学习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成为每位国民的爱好。
(本文是草稿,写于2002年9月。)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