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学生免遭心理污染
我们正处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的年代,许多事情的是与非,对与错,已经没有简单的标准与答案。处于人生成长特殊阶段的中学生,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鉴别力,有时表现得偏激逆反,而且喜欢模仿,极易受环境的影响。此时,漠然放任或不适当的教育方法都可能引起学生心理发展障碍,造成不良后果。如何保护好学生的心灵免遭污染,是一项艰苦的任务。
影响学生心理的三种因素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对学生心理影响的第一个因素是家庭。学生容易接受或被父母的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所感染。父母对事物的看法,父母待人接物的态度,甚至父母的兴趣爱好,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第二个因素是教师,教师的言行往往在学生眼里具有权威性,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偶像。第三个因素是社会成员和社会传播媒介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一部分人适应不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脆弱的心理被瓦解,情感与心理失去平衡,从而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源。
学生心理污染的现状
(1)认知方面的心理污染。表现为认识模糊,不注重现实,过多地看阴暗面,以致产生错误的价值观、消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情绪方面的心理污染。表现出对人、对事不正常的态度和情感,甚至产生过度焦虑、敏感、多疑、嫉妒、不满、愤怒等。(3)性格方面的心理污染。表现在处世原则、对事物的态度及习惯化行为等方面。在态度和行为上,常出现对人粗暴、爱发脾气、孤僻、怕事等。(4)社会品德方面的污染。表现为不讲卫生、蓬头垢面、懒惰、做事拖拉,毫无责任感等等。
医治学生心理污染的有效途径
要消除和防止心理污染,首先是父母、教师要高度配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第二是借助有权威、高效能的解决青少年学生问题的机构,形成正确的法律导向、文化导向、舆论导向,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合力,组成治理网络,形成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第三是认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演讲会、主题会、团队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讨论等形式,将社会上的积极因素展示给学生,让科学知识补充学生思想上的空间,逐渐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鉴赏能力,使他们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自觉抵制精神污染,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最终实现道德品质的再升华。
处于海量信息时代的中学生,知识面得到很大拓展,获得知识的渠道也十分通畅。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在向他们传授理念知识的时候,应当找到更吸引他们的方法,使教育能够入耳入心,而不仅仅是拔高的、简单的、枯燥的说教。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