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精神 > 学习成才 > 正文内容

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2004年06月01日
      高尔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是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革命导师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散文诗《海燕》,长篇小说《母亲》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列宁赞誉它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

    然而,高尔基的学习生涯却历尽了坎坷。他的家境贫寒,根本无法跨进学校的大门,不仅如此,他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出去做童工,养家糊口。但他强烈地热爱读书,用他的话说“我扑在书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他把读书看做是“最高尚的享受”,是做人的根本,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他抓住做工的一切零散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

    早读:养成早读的习惯,可以极大地提高读书效率。高尔基给人当佣人的时候,时常趁人不注意偷偷看点书,但被发现了经常挨打挨骂。后来他发现主人早晨很懒,常常起来很晚。他抓住这个机会,在天刚一露出微明时就起床,趁机看点书。久而久之,养成了早起读书的习惯。

    晚读:童年的时候,高尔基在一家裁缝店当学徒工,白天他擦铜器、刷地板、劈木柴,带孩子、洗尿布,累得精疲力竭。晚上,他躲开店老板的监视,偷偷地用罐头盒做了一盏小油灯,趁主人没留意时,悄悄地收集一点烛盘里的残油。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高尔基便躲到板棚的一个角落里,借着微弱的灯光读书学习。他读起书来很专心,把所有的疲劳都忘掉了。

    一天夜里,老板起来上厕所,突然发现板棚里有一丝亮光。他很奇怪,走近一看,原来是高尔基在读书。老板追问高尔基从哪弄来的灯油和书,并一把撕坏了高尔基的书。高尔基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吓坏了,看着满地残破的书页惊呆了,那是他千辛万苦攒钱租来的书。

    从那以后,店老板更加严密地监视高尔基,他再也没有机会弄到灯油,但他又实在想读书,他想等明月高悬时,也许能够借助月光来读书。终于等到月圆的晚上,高尔基把藏在炉灶下的书拿出来走到窗前。月光透过窗子照在书上。可不管高尔基怎样努力,也无法看清那些密密麻麻的铅字。他从架子上拿下一个铜镜,想利用光的反射来看书,但还是无济于事,仍然无法看清楚。最后,高尔基只好壮着胆子爬到神台上,在神像前的长明灯下读书。

    零读:随时随地读书。高尔基在“彼尔姆号”轮船上给厨师当下手,他的主要工作是洗碟子。在轮船上,高尔基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学习,如饥似渴地从书中汲取知识,他还常常把书上读到的各种各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为了读书,高尔基时常付出昂贵的代价。有一次他看书被老板发现了,老板用一根木棒把他的背打得肿得老高,而且背上扎进了42根木刺。老板怕高尔基告状,高尔基说:  “只要你借书给我看,我就不告你。”

    “高尔基”在俄语中是“苦难”的意思。经历太多苦难的高尔基以顽强的毅力自学,抓紧一切时间孜孜不倦地苦读,艰苦的读书环境和强烈的兴趣,培养了高尔基过目不忘的本领,他凭着丰厚的学识和对苦难生活的回忆,写出了著名的自传三部曲,成为一代文学巨匠。记住高尔基的话:“热爱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知识才有救人的力量,只有它才能使得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强有力的、有理智的人,这样的人才能真诚地爱人,尊敬他人的劳动,诚心地欣赏人类不断的伟大劳动创造出的美丽果实。

    在高尔基身上我们看到了,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是获得成功的要诀。图书馆里的“书痴”郭绍虞是我国有名的教授、学者、文学批评家和语言学家,曾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但他自己却没有正式上过几年学。他的渊博的学识都来源于他强烈的读书兴趣和坚强的毅力。

    郭绍虞从小家境贫寒,中学没毕业就为谋生而奔波,他心里一直念念不忘的是读书。辍学不久,他被朋友介绍到尚公小学教书,他非常兴奋,  因为学校旁边有一个不错的图书馆。

    尚公小学是商务印书馆的子弟学校,有一个名叫“涵芬楼”的图书馆,商务印书馆在当时是一个质量很高的印书馆,所以图书馆里的藏书也很有价值。郭绍虞从此找到了一个读书的好去处。午休和下班的时间,是别人都休息娱乐的时候,也是郭绍虞最高兴的时候,他每天都是兴高采烈地奔向图书馆,一学就学到闭馆。他边学习边做大量的读书笔记,资料卡片。他把这些卡片、纸条挂在窗帘上,床头上、橱柜里、镜子旁,以便随时随地阅读和背诵。

    为了更快更牢固地记住这些知识,他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归类整理,并分别写出评注和心得。他还为自己规定了“餐前一,睡前三”的任务。每日三餐前他都让弟弟考他一条,答上就用餐,答不上就空腹上班;睡前要考三条,答上就上床睡觉,答不上就到院子里去思考,直到会了为止。他用这种方法使自己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充分利用图书馆给自己提供的宝贵的学习资料,尽量使它们变成自己的知识。

    他这样每天必须掌握六个知识点,一年就掌握了两千多条。他就是靠着“我要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毅力,一点一滴,积少成多,从一个中学没毕业的学生,成为一位博学的教授,并出版了《中国体育史》、  《诗话译注读本》和《战国策详注》等书。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返回列表

上一篇:学问之道

下一篇:全天候学习

“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的相关文章

好学

越是优秀的民族越好学,如果一个民族投入于学习的时间少了,这个民族就难以成为强国,也不可能发达。   对于中老年人来讲,适当的学习仍然非常有益。比如,适当学习养生知识对于健康长寿有利;适当学习行业技术,对于做好本职工作也有利。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并不影响个人的享受。我们民族就如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穷...

学习贵在点滴勤

     自学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好时间。"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自考生都懂,但现实生活中却常常放弃宝贵的时间下去利用。如出门坐车不知带上一本书,开会等人空隙不知去思考一些问题,致使很多宝贵时间都白白浪费了。更为遗憾的是,一些自考生对一天的时间多少用于工作,多少...

全天候学习

      著名作家王蒙在漫话人生时,兴致勃勃地谈到学习。他说:“学习是全天候的、与生俱始,与生俱终。”以至他详细阐发到:每个人的学习时间是24小时,每周的学习日是7天,没有假期没有休止,甚至睡眠中你仍然在记忆,仍然在温习,仍然在琢磨,仍然在酝酿,仍然在苦恼...

从“学历化社会”走向“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将成为21世纪青年的人生主餐

      面临已经到来的21世纪,人们都在思索:这个世纪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这个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类社会的进步靠什么?从诸多预测未来的著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答案,那就是学会学习。   一、被动学习:功利的文化环境效应   青年对学习的态度如何...

阅读,让人的灵魂走向高远

    主讲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朱永新     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

求,得,知,信

      某君与张中行、启功二位先生有旧交。一日他去张中行先生那里求题字,张先生写了“学之所求,不信重于信。”尔后,他又持字去启功先生那里求赐墨,启功先生即写道“学之所得,不知多于知。”     两位先生的题字如天设地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