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精神 > 学习成才 > 正文内容

全天候学习

2004年07月25日
      著名作家王蒙在漫话人生时,兴致勃勃地谈到学习。他说:“学习是全天候的、与生俱始,与生俱终。”以至他详细阐发到:每个人的学习时间是24小时,每周的学习日是7天,没有假期没有休止,甚至睡眠中你仍然在记忆,仍然在温习,仍然在琢磨,仍然在酝酿,仍然在苦恼。即使在梦境中,也是人生体验的一部分。这里王蒙所说的学习是一个绝对的概念的一个重要含义。由此可以看到王蒙的学习已进入到了一个很高的境地。
  这里,王蒙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命题:全天候学习。我想,我们不必机械地将其看待成“学习时间是24小时”,而是积极地去认识学习的全天候。
  全天候学习,要求充分利用时间学习。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客观公正的,它不会厚此薄彼,即一天24小时。但是,能否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就又当别论,时间对每个人会出现个体的差异性。爱好学习者善于利用时间学习,古往今来不胜枚举。人们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李方华如何学习与研究,发现她“把一切零碎的时间都抓了起来”,“养成了随时随地思考的习惯”。她说:“除了吃饭睡觉,我都在思考。”刘永行的东方希望集团共有近50家公司, 分布在华东、华北和东北30多个地方。作为这样一个大公司的老板,刘永行的时间有二分之一是在旅行中度过的。他出外乘车,总随身带上几十份报刊杂志。 如果在某份报纸上读到感兴趣的信息,他就把这份报纸扔在车里的地板上,一直到把所有的报纸都看完了以后再分别收捡起来。他说:“我的书房无所不在。”看来,如果我们的学习做到了“随时随地思考”、“无处不在”,也就做到充分利用时间了。
  积极拓展学习的内涵。我们所指的学习,不单是在校读书,也不单是读书看报。这是狭隘的学习。学习的领域十分宽广。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况对读书治学颇多论述,富精辟之言。他将读书治学过程分为“闻见”、“知”、“行”三个阶段,认为“学至于行而止矣”。当今, 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理论也为学习赋予新的内涵。学习是什么? 一个重要理念是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传统的学习观,将工作与学习看作是分离的。新的学习理念认为学习与工作相互关联,溶为一体。工作学习化, 是指将每一项工作视为一个学习的机会,从工作中学习新技能、新方法,并促进专业知识的增长; 学习工作化, 是指将学习视为一项必要的工作,能每天不断的继续学习,如同认真工作所投注的心力那样进行,并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我们可以将工作与学习溶为一体,是否又赢得了时间?
  如果我们既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又积极拓展学习内涵,那么,我们每天就会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这样,我们的学习就全天候了。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全天候学习” 的相关文章

寄语强国――让我们更多理性的思考

      强国是我最喜欢的论坛之一,虽然已经有段时间没有参加大家的讨论,但我还是时刻关注着他的发展的。可我最近发现强国有了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感性的认识太多,理性的思考太少。强国之于其他论坛,应该表现出国家级论坛的风采和气概,应该成为网友为国出谋划策,畅...

从“学历化社会”走向“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将成为21世纪青年的人生主餐

      面临已经到来的21世纪,人们都在思索:这个世纪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这个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类社会的进步靠什么?从诸多预测未来的著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答案,那就是学会学习。   一、被动学习:功利的文化环境效应   青年对学习的态度如何...

世间最神奇的事莫过于阅读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搜索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界读书日到来前夕,光明讲坛邀请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

读高层次的书才能改变人生

      书这件东西是专门给懂得精神享受、有精神进取的人准备的。当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之前,草木自生自灭,鸟兽自来自去,史前世界全靠物质的生态自然调节。自从有了人类,就出现了另外一个调节系统―――精神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追求的不是吃、穿、住,而是信息、知...

什么时候开始好好读书

  人生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好好读书?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情况作出不同的决定,因此这个问题其实不成其为问题。但是不同的人读书取得的成就不一样,有人归结为与开始好好读书的时间有关,于是便成了问题。   据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记载,段维“年及强仕,殊不知书。”所谓“强仕...

执着愉悦地读下去

      对于阅读,总有人不太乐观。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平均读了4.65本纸质书和2.84本电子书,较上年有所下降,仅有四分之一受访者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表示满意。   然而,疫情期间的一些阅读现象值得注意――   据光明日报、腾讯公司、京东集团、阅文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