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精神 > 学习成才 > 正文内容

团队学习不止是一块看书听课

2012年11月22日
  从上世纪末提出的学习型组织到近年的教导型组织,其理念的核心都强调了学习。团队学习已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甚至说:不学习,就死亡! 

在创建学习型企业过程中,有的忙于给员工订报刊、买书籍,召开读书会、交流会;有的花钱请专家、邀讲师,组织培训课、辅导班。还有的老板学习热情高涨,不仅自己去读MBA,听大师授课,还一掷千金带领所有中层管理人参加三天两夜的训练营或专题培训课程。可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却不见提升,经营业绩仍平平常常。 

其实,团队学习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只是一个切入点。学习型组织和教导型组织的内涵,应该是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制度机制、价值观念和知识信息资源等一系列要素的优化与重组。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团队智商,实现组织升级,信息知识共享,心灵交流对话,打破部门壁垒,使运营更加富有创造力和活力。 

很早就有一句十分经典的表达,说:“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多、更好。”但人们往往只记住了学习要快要好,却忘记了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和本质。忘记了建立自学习机制是为了将成员和工作的持续结合起来,使组织在个人、团队和整体素质三个层次上得到共同发展,形成“学习―持续改进―建立竞争优势”的良性循环。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学习就是大家一起解决问题,使企业更具市场竞争力。我不是反对看书看报和听课培训,而是说盲目的学习和撒网式的培训,无助于解决问题,应该对这种学习加以改造。 

据说,彼得・圣吉第一次到中国的上海来讲课,下了飞机就到会场,要求主办方撤掉讲台。讲课时,他首先说,我不是来讲学习型组织的,是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了解一下在这方面中国企业有什么问题,我也介绍一些别人的做法,共同来讨论。他先让大家提问题,写了一黑板,几十个。他说:大家表决一下,只能选3-4个你们感兴趣并且最重要的问题。题目确定后,把学员分成小组,让大家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交流,他只做一些点评。彼得・圣吉是在用实践告诉大家,什么是一个组织的学习,就是针对问题大家一起讨论、研究,每个人都寻求别人的帮助,也在帮助别人,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意见悬挂出来,同时敞开心扉听进别人的意见,这样智慧的火花就擦出来了,睿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有了,团队的智商就提高了。 

彼得・圣吉示范给我们的学习型组织,并不是大家一块去看书和听课。我们也不应该止步于大家看书、听课这个层面,只有做到工作与学习一体化,个人与组织互动化,改善心智、超越自我、创造绩效,这才是团队学习的真谛,才能最终做到1+1>2。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团队学习不止是一块看书听课” 的相关文章

读书的方法

    新年时节,送些甚么给学生呢?就送他们一些读书的方法吧。    首先声明,我要谈的是为知识而读书的方法,不是为考试而读书的方法。后者,香港的学生都是专家――猜题目、背课文之能,世间少有。但为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为考试而读书却未必可助知识的增长。知识是读书的目的(An...

尽量学习先进知识

      学习的知识先进,有利于形成过硬的能力及先进的观念,对于成才、发展越有利。相反,学习的知识越落后,学习效益越低。一个民族学习的知识越先进,对民族素质的提高越有利。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必须千方百计推广先进的知识。为了成才,必须尽量学习先进知识。   许...

学问之道

      朱青生老师,各位同学,很高兴能来元培班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我对做学问的一点心得。元培班是北大在新世纪的一个重要实验,北大作为全国的最高学府、学术中心,应该走在时代的前边,开时代的新风,这也包括教育改革上的新风。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受前苏联传...

阅读,让全民族精神起来――全民族阅读宣言

    2002年底,鉴于对国民阅读量严重下降的忧心,高子阳、袁卫星教育在线网站上的一批著名教师在网上发起,后得到了人民政协报、首都各大报刊和各大出版社的支持和响应。 时代需要一声号角,催醒亿万人民的奋进; 民族需要一面铜鼓,擂响华夏儿女的精神。 审视天下大势,纵观古往今来...

我国人均年阅读图书4.5本 仅为日本的九分之一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称,我国人均年阅读量仅为日本的九分之一   记者从在成都举行的2010年第二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了解到,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远远低于周边的日韩国家,仅为日本国民年阅读量的九分之一。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介绍说,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开...

阅读缺失 中国最聪明一代或成最愚蠢一代

   “我们已经把母语教育下降为语言文字工具化的训练,下降为对听说读写的单纯训练,而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支离破碎的学习中儿童不断被异化。”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上,“亲近母语”创始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女士深感语文教育中阅读的缺失不仅危害了语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