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精神 > 学习方法 > 正文内容

数字阅读带来便利 碎片化内容真能“长知识”吗?

2020年04月23日
 

近期,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公布,显示数字阅读促进了国民整体阅读率的上升。但很快有出版业业内人士提出疑问:从数字上看,数字阅读确实对阅读率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它真能保证或者说促进“阅读”吗?

对此,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在采访中亦发现,网上的数字内容确实有一部分质量不高。也有专家认为,在看到数字阅读、网络阅读的便利性和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从公共服务、文化引导等各方面加以干预,扬长避短。

 

数字化阅读提升国民综合阅读率

 

在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中,有一项数据颇为显眼。

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8%,较2017年的80.3%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6.2%,较2017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

而图书阅读率则为59.0%,与2017年(59.1%)基本持平;报纸阅读率为35.1%,较2017年的37.6%下降了2.5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23.4%,较2017年的25.3%下降了1.9个百分点。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介绍,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近十多年来一直对国民数字阅读状况开展相关调查,包括国民在手机阅读、PC网络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几大类别数字阅读介质上阅读电子图书、文章、新闻等的阅读行为。

他解释,从总体上看,数字阅读作为一种新型阅读形式,满足了国民新的阅读消费需求,并促进了国民整体阅读率的上升。

 

阅读内容质量引关注

 

不过,就在前段时间,针对上述调查成果,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月沐提出了一个疑问:数字阅读率和国民综合阅读率是上去了,但前者能带来“阅读”质量提高吗?

这个疑问的角度其实源自对网上文章内容的担忧。他举例,比如打开一个搜索引擎,它可能会根据你的阅读喜好来推荐内容,但某些推荐内容确实不怎么样。而且有些人上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

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确实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网上活动行为中,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

孙月沐进一步分析,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本来就快,如果人的阅读时间被这类劣质内容占据,很难说数字阅读真的对国民综合阅读起到促进作用,“高质量的经典阅读受影响,花在深阅读上的时间少了,也许会导致浅化、‘沙漠化’阅读,长期下去,可能后果不妙”。

 

一位上班族的“碎片化”阅读感受

 

如孙月沐所言,“上班族”杨文深有体会。

每天早晨八点半,她准时从家里出发,通勤时间是一个钟头。乘坐地铁或公交车时,杨文会习惯性刷手机:看微博、看朋友圈,或者只是简单的阅读推送消息。

“刷到什么就看什么,算是无目的阅读,用以消磨路上的时间。”杨文回顾了一下,在刚过去的4月份,她平均每个礼拜花在纸书阅读上的时间大约是一个小时。

“工作忙,琐事又多,那点零碎的休息时间不知道怎么就没了,想不起来要去看一本纸质书。”她解释,等到周末可以休息的时候,又想着出去逛逛放松一下,很少会去看书。

就在线阅读的内容而言,杨文觉得,一些专业的或者文学类的电子书优质内容比较多,也比较成系统。其他碎片化的内容中,好的没那么多,粗制滥造的也有,“这些碎片内容大多只是快节奏的翻一下,几乎不会有深入思考”。

“说起来,身边一些朋友的感受基本跟我差不多。”杨文说。

 

数字阅读呼唤高质量

 

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许多人习惯性地上网、刷手机,数字阅读早已成为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孙月沐认为,除了关注阅读率数据外,也应该重视数字阅读的内容,“换句话说,数字阅读呼唤高质量”。

“互联网上数字内容规模巨大,既存在不少高质量的内容,也存在大量低质量的内容。”徐升国认为,我们在看到数字阅读、网络阅读的便利性和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从公共服务、文化引导等各方面加以干预,从而扬长避短。

“要看到网民的网络消费行为中浅阅读与碎片化阅读的自发性、自主性和合理性,应当允许和满足这些内在阅读需求。”徐升国表示,同时采取政策措施,扶持和引导高质量优秀阅读内容的生产、传播,鼓励数字内容企业生产更多优质内容。

他建议,还可以通过建设数字农家书屋、数字阅读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式,满足网民的小众化高质量阅读内容的需求;宣传数字阅读中存在的不足,引起家长、学校等的重视,避免未成年人放任自流地陷入数字阅读的问题中。

“此外,还需要加强全民阅读促进工作,大力培养国民纸书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弥补数字阅读的不足。”徐升国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杨文为化名)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数字阅读带来便利 碎片化内容真能“长知识”吗?” 的相关文章

杨振宁论读书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曾与李政道合作,于1956年因对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于次年与李政道一起荣获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认为,大凡学习方法,无非是"渗透性"读书和"按部就班"的常规式读书。他认为,知识是相互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

列宁怎样提高阅读速度

    列宁读书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异常惊人。有一次,一位老布尔什维克见列宁捧着―本很厚的外文书在快速翻阅,便问他要把一首诗背下来需要读多少遍,列宁回答说:只要读两遍就可以了。   列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记忆力,是与他读书过程中的专心致志分不开的。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

如何读经典作品

    我觉得,读书,选择阅读经典作品是一条少走弯路的直径。中外经典作品都是作家呕心沥血的杰作,经历时间之河的筛选,多少代人的心灵得以浸润,因此流传了下来,自有它们经久不衰的魅力。多读经典作品,阅读的趣味和品位会不断提高,再读一般作品,就有辨别力和判断力。...

一位优秀教师的15条个人成长计划

  1.每天读书。 2.学习新的语言。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是一项挑战,你可以通过学习语言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丰富自己的知识。 3.打造自己的灵感空间。你的生活环境会影响你的情绪,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充满灵感的环境中,你每天都会富有创造力和激情。 4.战胜自己的恐惧。不得不说...

谈读书

   朱光潜(1897年-1986年),是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早年就读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在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武汉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教导学生必须掌握的『100种学习方法』

    1、读得慢,长期下来读得少。 2、阅读中有30%~50%都是没用的。 3、敲打节拍来避免大脑阅读出声,以刺激皮层,但不可依赖过多。 4、情绪是可以操纵的,尽量往好的方向引导,行为才会改变。 5、预习学会20%,上课学会50%,回顾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