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记忆:茅以升炸毁第一座钱塘江大桥
2011年07月17日27
1937年11月17日,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钱塘江大桥开通,大批军火物资运往抗战前线。12月23日,日军攻打杭州,当天下午,茅以升怀着悲愤下令爆破。这座大桥只存在了89天 &nbs...
茅以升精神 历久弥新
2011年07月17日28
桥,是给中国人带来过自豪与光荣的。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朝,1400多年里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7.6级地震,赵州桥距离震中只有40多公里,都没有被破坏。赵州桥领先世界同类桥梁1200年,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土木...
何泽慧与钱三强:中国的居里夫妇
2011年06月27日28
何泽慧,1914年3月5日生于江苏苏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0年起在柏林西门子工厂实验室,1943年起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1946年起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1948年回...
钱学森:历尽险阻报效祖国 火箭之王淡泊名誉
2011年03月13日25
中新网10月31日电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今天早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才华横溢的钱学森早在上世纪留学美国时即已享誉世界;他冲破重重阻力离开美国回国后,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建立了深厚的...
钱学森归国始末:周恩来利用外交手段扫清障碍
2011年03月13日23
钱学森于1935年赴美国留学,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他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与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屈指...
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
2011年03月13日25
整理者注:钱老去世以后,许多人问我们:钱老有什么遗言?并希望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写一篇“钱学森在最后的日子”的文稿。我们已告诉大家,钱老去世时很平静安详,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因为在钱老去世前的一段日子,他说话已经很困难了。我们可以向大家提供的,是钱老最后一次向我们作的系统谈话的...
钱学森秘书涂元季追思钱老“科学人生”
2011年03月13日30
[主持人]:各位网友以及现场的各位观众大家下午好!这是是由人民日报总编室、人民网共同主办,人民日报总编室文化新闻版、人民网文化频道、人民网科技频道共同承办的第八期《文化讲坛》,今天的节目我们邀请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国防科工委高级工程师涂元季将军。(掌声) [涂元季]:各...
缅怀钱学森到底缅怀什么?
2011年03月13日23
在绵延几公里的送别长队中,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有跟着家长的稚龄孩童,有当年的老战友,也有素昧平生的大学生。告别钱学森的日子里,我一直思考,钱老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他的离去如此牵动人心? 一位自费从成都赶来的老人说,缅怀钱学森,是因为“两弹一星”真正让中国人抬起了头,挺起了脊...
钱老,一本学习民族精神的教科书
2011年01月27日25
一代大师乘鹤西去,渐行渐远,消逝的是他伟岸的身影,留下的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作为科学家、教育家,他的巨大贡献令世人瞩目;作为祖国的赤子,他的思想、品德、人格、情操,更是我们学习民族精神的优秀教科书。 在钱老的身上凝聚和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他以他的一生诠释了...
钱学森:科学之帜 民族之魂
2010年03月20日26
钱学森对科学的热情和惊人的创新能力总是给人梦幻般的感觉,这一切都源于他对祖国、民族的热爱。爱国主义是钱学森创新的最大动力,在他身上充满著作为中国人的自信。 钱学森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帝国主义侵华的枪炮声中度过的。受到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的影响,他希望能像“做了外国人做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