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创新是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
2024年02月08日34
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粮食生产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与创新。就拿水稻来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近几年,水稻产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水稻品质也逐步改善,这一切都源于农业科技的底层支撑。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要成为农...
戎昭金:行星仰望者
2024年02月08日33
春节前夕,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戎昭金刚参加完学术会议,便风尘仆仆赶回北京。“这是一场与行星科学有关的学术会议,我得去和同行们交流一下最近的工作。”戎昭金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戎昭金生于贵州省盘州市,在行星科学领域耕耘多年。这位“80后”科学家为人坦...
匠人营国――中国工匠的价值浅析
2024年02月06日33
“匠”的本义是木工,后泛指“百工”,即手工业者,也用来形容在某些领域造诣较高的人。近些年,“工匠精神”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将 “工匠精神” 写入了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工匠”、“匠人”、“匠心”一度成为搜...
管理内容精简是大学行政改革的核心
2024年01月20日33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国内高校屡有针对高校内部行政机构的改革与探索。其中,去年10月底,西北工业大学宣布进行大学行政机构精简改革试点,更是在当时引发了一片热议。 时至今日,此事虽然没有立即引起其他高校的连锁反应,但无论从媒体的积极反应,还是可能产生的实...
孙家栋:造一辈子“中国星”
2024年01月20日32
“我这一生与星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造一辈子‘中国星’。”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深空探测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这样表达他的人生感悟。 翻开中国航天史,太多“中国第一”的背后都有孙家栋的功劳: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的决定
2024年01月20日31
(2024年1月19日) 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发展的创新主体,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性、战略性人才支撑。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党的十...
罗家伦:知识的责任
2024年01月13日33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1920年赴美留学,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曾参加五四运动,先后担任东南大学教授、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教务主任、代教育长、中央大学校长等职。1928年8月...
吴良镛: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
2024年01月13日33
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科学美德。战国时候齐于临淄设“稷下学宫”,治官礼、议政事,著书立说,可以说是当时高等学府与文化中心。其中已经蕴含了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风尚。事实上,科学作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提倡的,就当前来讲,各个学校制定的校训都是这方面的至...
顾秉林:批判性思维与谦和为人
2024年01月13日34
顾秉林(1945-),吉林德惠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2年在丹麦Aarhus大学获博士学位。1970年至今在清华大学任教,曾任现代应用物理系副主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2003年4月起...
龚克:刚毅坚卓系国运 兴学强国育人杰
2024年01月13日3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为实现这一伟大转折,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艰辛探索、流血牺牲,谱写了一部壮丽的英雄史诗,这其中,就有以西南联合大学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所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纪念抗战胜利70年,需要我们总结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