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允:两弹元勋奠基北斗
2023年11月19日34
陈芳允(1916.4.3―2000.4.29),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县(今台州市黄岩区),无线电电子学与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卫星测量和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到英国考瑟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1948年...
钱学森――杰出的战略科学家 | 纪念钱学森诞辰111周年
2023年11月19日33
2022年12月11日 是钱学森诞辰111周年纪念日 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档案文博管理中心研究馆员姜玉平老师 应《科技导报》“战略科学家专题”邀约 特撰写《钱学森――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一文 现予以转发,以飨读者 共同缅怀致...
从“战略科学家”的视角出发,谈谈战略科学家
2023年11月19日33
孙昌璞,辽宁普兰店人,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主要从事量子物理、数学物理和量子信息理论以及面向国家安全需求的基础研究。 孙昌璞院士长期从事量子物理、数学物理和量子信息理论等领域的研究,...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丰碑――纪念钱学森同志逝世一周年
2023年11月19日32
钱学森同志踏雪归去一周年,我们对钱老的思念愈加浓烈,对钱老的爱戴愈加深切,对钱老的品格愈加敬仰。作为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他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钱学森精神集中体现在惟图国强、不图己荣的爱国情怀,谋在前瞻、行在创...
三国三大战役启发的研究生管理
2023年11月12日35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到魏蜀吴三国鼎立,再到天下统一的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三国演义包含了很多巧妙的计谋,深刻的智慧和高超的管理,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人读三国演义,读成了著名政治家。有人读三国演义,读成了著名军事家。...
自古科研皆寂寞,唯有创者留其名
2023年11月12日36
科研工作既有探索的快乐、找到的喜悦和突破的激动,更多的是探索的失败、反复的尝试和无边的寂寞。 一百次科研探索和尝试可能只有一次是对的。因此,做好科研首要条件就是耐得住寂寞。袁隆平先生在全国各地的稻田中苦苦寻觅十多年,才找到杂交水稻的火种。屠呦呦先生化了几年时间,尝试了...
诺奖锦上添花固然好,科技自立自强更重要
2023年11月12日33
今年十月一日,既是国庆日,也是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的百岁寿诞。杨老先生确实命好能力强,父亲是留美博士,从小在清华园长大,留美读名校,师从诺奖得主,2年多就拿到物理学博士。博士毕业没有多久就暴得大名,将诺奖收入囊中。杨振宁没有故步自封,在物理学上一生建树...
无帽科研要挺住,李杜原来非进士
2023年11月12日33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大唐的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大都市,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使臣来参观学习,把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优秀的传统带回了各自的国家,从而带动了世界各国的发展与进步。 唐朝奉行以才取仕,唯才是举,是科举制...
将科研进行到底
2023年11月12日28
今年初,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指出“不唯SCI论文”,是我国科研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我国科研评价从重视数量到重视质量,从过度重视SCI论文到务求科研实效,从科研评价单一化到多元化的重大转变。我认为论文不是错,SCI论文也不是罪,关键是论...
“从0到1”基础研究: 从人工智能三盘棋说起
2023年11月12日28
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教育部、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五部门于3月3日联合发文《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举措以加强“从0到1”的原创性基础研究,以鼓励我国科学家,尤其是青年科学家,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