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高贵绅士钱伟长

2018年04月10日23
  他不仅学贯中西,是中国科学界的泰山北斗,而且人品那么真实那么温润。几乎跟古希腊的英雄一样,不属于尘世,至少类似半人半神的地位。 这是得知钱伟长去世时,自己悄然而生的一段感慨。 关键不是学术上的伟岸,关键是这种灵魂上的超越性。正是因为这种灵魂上的超越性,钱老尽管被时代误...

曾国藩:人生只有两件事靠得住

2018年03月16日26
  道光年间曾国藩在写给诸弟的信中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的住。人生路漫漫,万事需靠自己,钱权名利转头成空,唯有人品与努力才是真正靠得住的。   从长远来看,人生路是靠人品是去打拼,我们常说“不忘初心”,初心就是人品。想赢得人生,必须靠自己。生活要想美满...

重建知识与人格的立足点――徐复观的知识分子论

2017年10月27日26
    徐复观被公认为海外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不过,他与新儒家的其他代表人物如牟宗三、唐君毅等不同,其思想要比他们更复杂一些。徐复观既是一个传统主义者,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的思想介乎于二者之间,用台湾著名学者韦政通先生的话说:他是“以传统主义卫道,以自由主义...

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

2017年04月07日22
  人才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东方的战国时代和西方的骑士时代里,最受器重的是力敌万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辩的谋臣;在中国的科举时代里,靠着“死记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题名的书生最容易出人头地;在西方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日子里,善于用机器的力量改变世界的发明家以及那些精通专...

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

2017年04月07日26
  引言 《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为青年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包含了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三个层面的理论模型――“成功同心圆”。如果仅就“成功同心圆”中的每种态度或每种行为来说,我们其实很容易总结出许多明确的、可执行的理念、原则或方法,青年学生们也不难掌握。但在实际生活...

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

2017年04月07日25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看完了我《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后,感触很深,他写了一封信给我说:“很小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长大,长大了做什么,我当时没有想;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初中,考上初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初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高...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2017年04月07日24
  2005年2月   今天,我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关掉电脑后,始终有一封学生来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开复老师:就要毕业了。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

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2017年04月07日23
  2004年5月   此前,我和中国学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围绕如何达到优秀和卓越、如何成为领导人才而展开的。最近,在新浪网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许多电子邮件中,我发现更多的中国学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从优秀到卓越,而是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从...

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2017年04月07日24
  2003年12月   三年前离开中国时,我在《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与广大青年学生一道,讨论了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就青年学生如何对待机遇、学业、工作、他人、自己等问题,阐述了我的个人意见。我提出诚信和正直、主动意识、交流...

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2017年04月07日24
  2000年4月   今年5月23日,比尔・盖茨先生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支持和敦促美国政府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国待遇。文中,他特别谈到了在清华大学与中国大学生那次对话的愉快经历以及因此而留下的深刻印象。   这篇文章令我不禁想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