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神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给研究生新生的五点建议――来自优秀传统文化的启发

2023年11月11日34
    秋高气爽,金桂飘香,110多万研究生新生怀抱科技强国的梦想在金秋九月陆续来到了美丽的大学校园,即将开启他们的科研之旅。研究生是科研的主力军,研究生新生是科研的生力军。作为新生,你们对未来的科研工作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先秦的...

“三年白头”的吴尊友:曾嘱咐学生投身疾控要“善待自己”

2023年10月30日28
    2023年10月2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吴尊友,以60岁之龄病逝,引来一片唏嘘,不少网友自发悼念。 他曾嘱咐学生要“善待自己”,因为“我们肩负着保护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健康的...

“要做第一流的学问,非如此不可”――何炳棣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些深思

2023年10月21日27
    我初次拜识何炳棣先生是在1986年,但在此之前就已从先父李埏那里得知何先生的大名。先父与何先生是西南联大时期的同学(先父当时是研究生,何先生是本科生),何先生在2000年出版的自传性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中也提到他与先父的同窗之谊,并写道:当时他对“(...

张文木:今天,我重提"教育要革命"的命题

2023年09月29日37
    我常想,22世纪的孩子们会读什么书?到那个时候,不能让孩子总说19世纪的事,而一说起21世纪的文化成就,开口就是娱乐“大腕”。如果是这样,我们这个民族就面临精神危机了。今天我们应该考虑这件事了。 清末那一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思想大觉醒?因为要亡国了。中国历史上凡...

追忆|陈彪如先生对华东师大在经济学科建设方面贡献

2023年09月04日30
    陈彪如先生逝世已经十三个年头了,他对我校经济学科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 陈彪如教授1951年院系调整后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直到2003年春逝世,在师大整整工作了半个多世纪。作为他带教的青年教师和同事,我与他共事四十七个春秋,交往甚密,许多事鲜...

所谓会带人,就是多提问题,少给建议

2023年09月01日33
    01 也许,你尚未学会带人   很可能,你尚未学会带人;或者你的带人方式有些问题。至于你为什么没有从之前的带人培训中有所斩获,我猜至少有3个原因: 培训可能太过理论化、复杂化,与你的实际工作相脱离,甚至有点无聊。 就算...

钱锺书:深度利用图书馆的典范

2023年08月27日31
    钱锺书(1910―1998),字默存,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赴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回国后曾在多所大学任教,1953年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研究。钱锺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名例举的九位中国现当代哲学社会...

天南地北坐春风――怀念先父梅贻琦校长

2023年08月26日30
    今年(1999年)是父亲冥诞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回想他一生的事迹与他对我们后辈的教导及启示,引起我无限的追思及怀念。1954年3月父亲由美国去台北开会,同月我由纽约绕道法国返回祖国大陆。那时他的身体很好,我也还年轻,觉得以后总能再见到他老人家。不期八年后他...

学习善于哲学思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蒋南翔

2023年08月26日29
    蒋南翔是一位善于进行哲学思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主张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活运用和生动检验,对于当今的教育实践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本质论: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辩证统一   教育本质论是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对高等教育而...

吴启迪教授谈:生命、同济和江上舟

2023年08月24日30
      吴启迪 1947年生于上海,浙江省永嘉籍人。智能控制专家,同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无线电学士、自动控制硕士、瑞士联邦苏黎世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博士。曾任同济大学校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吴启迪还是老样子。 虽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