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婚姻家庭 > 家庭 > 正文内容

论母教文化

2004年08月09日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向来重视母亲对儿女的伦理道德教育。《韩诗外传》卷九说 “贤母使子贤也。”贤良的母亲重视家庭教育,为的是使孩子长大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由此,产生了重视家庭教育的母教文化。
  母教的产生与时代息息相关。由于古代受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道德教育一般强调母亲的言传身教。母亲和子女长期生活在一起,她们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子女未成年时,多从模仿家长的言行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因此,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母亲的教育作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即是说,做母亲的如果欺骗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好孩子的办法。《颜氏家训・教子第二》则记载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u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魏晋时一位寒士叫孟仁,十几岁时他想到远方去求学,母亲为他缝制了一床宽大的被子,有人问及原因,母亲回答说,学者多贫,为儿子做床大被,使他有条件解寒士之忧,也可以有机会与贤德的人经常在一起 明末温璜从小受到母亲的严格教育,曾录其母亲训言成《温氏母训》一书。后因抗拒清兵而举家殉节,被当时人所赞扬,人称其“不愧母教”。可见,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母亲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传统母教文化的作用与地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促进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点就是家庭教育。在家庭道德教育中,母亲往往作为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早,也最直接,通过亲情关系对孩子施加道德影响也最容易、最有效果。事实上,古今中外,无论尊贵至帝王将相,抑或贫贱如渔夫牧童,无不是从小受到母亲的抚养教育。因此,在我国古代,母德、母仪和母教成为“齐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古代的母教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完善了中国的传统教育体制,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树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信仰。母亲教育儿女,更重视其道德品质的培养及意志的磨炼。把孩子教育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不取决于母亲拥有多少知识,而取决于母亲拥有怎样的人生态度和道德操守。因此,中国古代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母亲,她们不仅以良言嘉语教育子女,而且立身行事也做到朴实敦厚、知书达礼,直接陶冶着子女们的精神境界,树立起孩子们的道德信仰,进而影响他们一生的行为。无数母亲那种教育子女“做人”、“成才”的无私母爱精神,感人肺腑,更具有现实意义。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记载的“孟母三迁”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孟子的母亲很注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她将家搬了两次,最后搬到一个学宫 古代的学校 旁边,每天可听到琅琅书声,可看到揖让进退之礼,使孟子变得温文而雅,行坐有礼。所以,刘向感叹说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可以设想 如果没有孟母“善以渐化”,也许就不会有著称于世的儒家圣贤。刘向《列女传》中还讲了一则故事,战国时田稷任齐国宰相,接受了别人一大笔钱,他原以为母亲会很高兴,没想到却遭来母亲的严厉批评,告诉他既然受国家俸禄,就应竭尽全力为国家着想,不谋私利;教育田稷要加强道德修养,纯洁行为,“修身、洁身,不为苟得”。田稷听了母亲的一番教诲后,赶紧将钱退还回去。母亲教育孩子建立正确的义利观,这也是母教的一个内容。又据《隋书・列女传》记载,隋朝郑善果任鲁郡太守时才十四、五岁,是当时最年轻的地方官,当他出堂审理时,母亲总坐在帐后仔细聆听判案情况。如果儿子行事有偏,或是断案不公,母亲便终日不食,蒙着被子抱头哭泣。她常对儿子说,你立身行事要做到正直无私,并不能因为生活富裕便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为了教育儿子,她亲自纺线织布,常常劳作到深夜。在母亲的严格教导和督促下,郑善果谨遵母训,忠于职守,克己奉公,被评定为当时最清廉的地方官。中国历史上诸如孟母、田母、郑母等无数“良母”严格教养子女的典故不胜枚举,这对于当代家庭尤其对于那些“重养失教”或重“成才”轻“成人”的父母来说,非常值得认真借鉴和学习。
  3、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及政治的清明发挥一定作用。儒家重视“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母教不仅能教人“齐家”,也能起到“治国、平天下”的作用。南宋岳飞的母亲教其“精忠报国”,就是崇高的思想道德教育。像岳母这样的母亲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比比皆是。如《晋书・列女传》记载,西晋虞潭性情聪敏,见识过人,从小就接受母亲忠诚节义的道德教育,因此颇有声望。虞潭任南康太守时,正当杜�|叛乱,虞潭领兵平叛。出发前母亲孙氏勉励他要有必死的信念,并把自己所有的家产供给士兵。在母亲的鼓励与支持下,虞潭最后获胜。后苏峻暴乱,虞潭守吴兴,又领兵征讨。母亲又劝戒说 “吾闻忠臣出孝子之门,汝当舍生取义,勿以吾老为累也。”于是遣发家僮随虞潭助战,又把自己所佩戴的环佩卖掉作为军资。南朝冼夫人,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一位杰出女性。丈夫冯宝死后,岭南大乱,儿子冯仆才九岁,冼夫人就派他帅诸首领去丹阳向朝廷请命,被任命为阳春郡守。后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欧阳纥将冯仆召之南海,企图劝他一起反叛,冯仆便派使者将此事告知母亲,冼夫人对儿子说,我家两代忠贞,我不允许你作出有负于国家的事。于是,亲自发兵坚守,欧阳纥的军队顿时溃散。冯仆也因为维护安定而被封为信都侯。可见母教对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及政治的清明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4、对社会风气产生一定影响。中国古代思想道德中最典型的行为之一是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而这一点反映在女性身上尤为明显。据《国语・鲁语下》,文伯是春秋晚期鲁国的公族大夫,一天他退朝回家,见母亲还在不停地纺织,文伯就责怪母亲,母亲叹道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后来,孔子听了这件事,便对弟子们说 鲁敬姜并不沉溺于生活享受,你们应该将她的事迹铭记于心啊 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地位较低,但许多女性却是身具传统美德的女性楷模,她们不惜一切努力教育儿子,在孩子身上体现她们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
  母亲在为儿女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不仅要教育孩子具有积极的上进心,还要以自己的行动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注重培养他们具有健康、坚强、善良的品格及道德修养。为了让子女成材,母亲应该有的放矢地将困难、挫折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经受艰苦的磨炼,培养他们的勇气、毅力和独处能力。不要忽略他们的情感需要,自觉尊重他们的人格,拓展他们的生活空间。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注重人生观、道德观的培养,使他们从小具备善良、勤劳的品德,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健康的人格以及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优良品质。更重要的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操。总之,作为母亲,不仅担负着养育儿女的使命,而且还要培养儿女成为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才。这些都是传统母教中的精华成分。这种优秀的教育方法甚至传入国外,尤其被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所接受,在现在韩国小学生的教科书中还有“孟母三迁”的文章,日本有些大街上挂着的并非商业广告,而是“效孟母三迁”之类的公益标语。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如何教育好未成年的独生子女,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准,是当代母亲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吸收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充分重视母亲的教育作用,将母教中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论母教文化” 的相关文章

多一点“学习型家庭”

    父母是儿女的"家庭教师",言传身教,影响巨大。这个道理很多为人父母者都明白,于是在子女面前,言谈举止一般都能比较注意,生怕一不小心"带坏"己的业余生活方式。君不见,多少上班下班忙碌的男士女士,一到下班后或是公休日,不是忙着奔舞厅卡拉 OK便是大砌长城,通宵达旦打牌,劲头十足跳舞,...

父母是孩子情绪的榜样

      如果孩子每天面对是爱唠叨、爱发火、焦虑、紧张的父母,其情绪发育肯定是很糟的。因为父母是孩子情绪的榜样。   一位母亲这样倾诉:“我的孩子自控能力太差,嘴上讲得好听,就是做不到。每天我要发好多次火,他才能勉强完成一些作业。我都为他操碎了心。...

很少用语言表关爱 中国父母不习惯亲吻孩子

      更希望子女留在身边   中国父母一般都帮助儿女照顾他们的孩子。   自198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我前后已在这个国家生活了五年半,并花了大量时间和中国朋友及他们的家庭打交道。通过这样频繁的接触,我逐渐意识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之...

请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中国人重家庭,不仅百姓重家庭,而且皇帝也重家庭。所以,臣民有了功劳,也要奖赏其家,有了过失,又要惩罚其家。照理一人做事一人当,才是正理。封建文化特别看重家庭因素,人们坚信一人犯法必然与家庭有关,就是无关,也得惩罚。  &nb...

家庭情绪与家庭健康

      在影响人们健康的众多因素中,有一个极易被忽视而又相当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情绪”。心理学告诫人们要保持良好而稳定的情绪,以增进自己身心健康。其实,仅仅关注自己的情绪是很不够的。因为,每个人每天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家庭中度过的。而家庭情绪...

中国家庭缺什么

    当代中国家庭(尤其是夫妻之间)最缺少以下七样东西。 1、童心   只有童心不泯,青春才可常驻,爱情才可历久而弥新,所以最好能保留多一点儿天真、单纯,多拥有一点儿爱好、好奇心,多玩一点儿游戏。 2、浪漫 不少中国家庭太注重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