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问袁隆平孙女:你爷爷是做什么的?
摘要: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一生致力于提高粮食产量,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并在盐碱地上种植海水稻。他严谨治学,低调简朴,对子女教育不施压,却以自身行动激励后人。其“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的梦想正逐步实现。
“一个人一辈子要把一件事情做好。”
这句话源自我们敬爱的袁隆平爷爷,他也用自己的一生去履行这句话。
袁隆平,被人们称为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享有科学家称号并荣获“共和国勋章”的伟大人物,其一生光荣无数。
然而,他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高高在上。他与普通人无异,每天三餐,正常工作。
当老师问袁隆平的孙女:“你爷爷是做什么工作的?”她的回答让老师一时愣住,接着全场哄堂大笑。
饥荒年代的志向
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出生时由林巧雅接生,他的家庭是一个重视教育的世家。
林巧雅大夫是当时中国妇产科领域的权威,接生了无数新生儿,被誉为“当代女娲”。
因此,有人戏谑地说袁隆平的诞生是“女娲为神农接生”。
尽管这仅是一句戏言,却深刻揭示了袁隆平非凡的一生。
袁隆平自幼随父母四处迁徙求学,成绩优异。
也许冥冥之中早有安排,在填写大学志愿时,他果断地放弃了父母推荐的理工和医学专业,坚决选择了农学。
在深入了解农业之后,他发现现实与他最初想象的完全不同:我国的粮食产量有限,农民的生活并不富裕。
因此,他对农业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明确了自己选择从事农业的意义。
建国初期,我国许多地区遭遇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大量河道干涸,导致粮食缺乏灌溉迅速枯萎,即便能生长到收割季节,产量也远未达到预期。
到1960年,灾情进一步加剧,旱灾扩展至黄河和长江流域,涵盖了北方广阔地区。主要粮食产区的产量比最低记录减少了一半,人畜饮水问题也随之严峻起来。
1961年,干旱持续,导致部分地区粮食产量减少了近60%。在这种局势下,许多中国民众面临吃不饱饭、忍受饥饿之苦。
经历那场天灾后,袁隆平深刻意识到粮食对人们的重要性。
他将自己的专业定位在农学上,因为只有解决了国民的温饱问题,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民族的繁衍才能得以延续。从那时起,他立下了唯一的研究目标:致力于粮食作物的研究,以期让全体中国人都能吃饱饭!
投身于水稻事业
袁隆平曾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
受到这株水稻的启发,他将其栽种在田野中,开启了水稻杂交育种的研究。
在1975年,他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这种水稻不仅有效克服了传统水稻的诸多问题,而且产量更高,抗性更强。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大大缓解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不久之后,这种杂交水稻成功走向国际,广泛传播至东南亚、南美、非洲等地区,成为我国的一张外交名片,赢得了众多国家的推崇。
此时,袁隆平成为了被全球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他育成的这种水稻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神稻”。
然而,袁隆平并不满足于此,他追求的是培育出更高产、更优质的水稻。他梦想着实现“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愿景。
1986年,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育种理念,即由三系逐步过渡到一系。
采用这种方法,每次水稻育种都会带来新的突破。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攻克了一系列水稻育种的难题,掌握了关键技术,成功培育出高产的超级杂交水稻。
2001年,试验田的水稻亩产量为800公斤;到2011年,这一数字增加到926.6公斤。到了2020年,双季测产显示亩产量达到1530.76公斤。
尽管取得了这样的成就,袁隆平依然不满足,他希望在更多的土地上推广水稻种植。
我国的地貌极为复杂,耕种的平原地区面积较少,大部分为山地。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中国的土地资源,袁隆平开始探索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的研究。
许多国家曾试图改良盐碱地以提高作物生长和产量,然而无一成功,因为过高的盐分严重妨碍了这些努力的实施。
2017年,袁隆平带领团队在青岛成立了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着手在盐碱地进行水稻种植。三年后,新疆、黑龙江等地的试验田中,海水稻平均亩产突破千斤,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这次成功不仅将盐碱地转化为良田,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推广了海水稻的种植,也提高了我国耕地的利用率和粮食产量。
不为人知的一面
袁隆平在工作中非常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他和普通人并无二致。
他和妻子共育有三个儿子,并且还有三个孙女。
在三个孙女眼中,她们的爷爷和别人的爷爷并无不同。她们的名字“有晴”、“有清”和“有明”都是由袁隆平取的。
这三个名字均与天气息息相关,它们皆是袁隆平对水稻事业执着追求的象征。
根据孙女的回忆,袁隆平每天在家都会准时收看天气预报。
在她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老师问她,爷爷平时在家喜欢做什么,她回答说爷爷喜欢看天气预报。
老师听了这回答,愣了一下,随后温柔地笑了起来,抿着嘴,还顺手摸了摸她的小脑袋。
其他同学们也跟着哄堂大笑,小孙女也懵懵懂懂地随大伙一起傻笑,但她却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直到她长大后,她才发现,原来她的爷爷竟是被人们尊敬的“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爷爷的成就众所周知,然而作为他的孙女,她似乎并不为此所知。袁隆平在子女教育方面从不施加压力,也从未以自己的成就来夸耀或标榜他们。
他认为孩子们只需通过自身努力找到一份工作,不必追求大富大贵。
袁隆平常常亲自到田野里查看水稻的生长情况,事必躬亲。
即便拥有世界闻名的成就,他仍然保持低调随和的态度,穿着不到40元的衣服,戴着草帽,看起来就像一位慈祥的农家老爷爷。
他曾透露自己非常喜欢甜食,由于吃得太多,牙齿几乎快掉光了。
这番幽默风趣的回应,使人们与他之间的距离感减少了,增添了几分亲近感。
结语
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成功解决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使得我国不仅成为粮食生产大国,也为全球粮食生产树立了榜样,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曾说,他梦见自己和朋友在稻田里乘凉,那里的稻杆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把一样大,稻米像花生米一样饱满。然而,他未能等到梦境成真,便于2021年5月去世了,只留下一片稻田给世人。
同年12月,巨型稻在多个地区种植取得成功,“禾下乘凉”的梦想已经变为现实。
他的学生将追随他的步伐,领导团队克服困难,致力于推进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普及化。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袁隆平“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定会很快实现。
袁隆平先生作为国士无双,他那迎难而上、不惧艰辛、低调简朴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
在那片能乘凉的稻田里,我们将永远怀念袁隆平,珍惜粮食,并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