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访科普作家李毓佩教授

2004年07月11日
 

  李毓佩,1938年7月生,山东黄县人,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北京科普作协理事。科普作品有《数学科普学》、《数学司令》等50余本,文章600余篇,共约600万字。作品曾荣获“第四届中国图书一等奖”、“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评奖一等奖”等。

  数学作为一门古老的科学,本身既抽象又五彩缤纷,将数学五彩缤纷的一面呈现出来,这在课堂上往往难以做到。与数学课堂的枯燥相比,课堂外的数学科普却显得生趣盎然。李毓佩教授从事科普工作二十多年,他以故事的形式讲述数学,将数学的趣味展现出来,在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书尤其受到小朋友们的欢迎,考虑到李教授和小读者之间会有更多的沟通,于是记者约一位小读者一起拜访了李教授。(□记者■李教授)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科普工作对您的工作有影响吗?

  ■:教师的责任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的培养应该从小学生抓起,因为小学生最富有潜力,可塑性最强,我的科普工作正是面向大多数中小学生,而他们也喜欢我的书,我认为这就是我工作上的一大收获。然而,科普工作在我们国家还不够重视,教授不去写论文而搞科普被认为是影响工作,浪费时间,所以从事科普这些年来,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现在好了,退休在家可以专心写作了。现在,写科普书就是我的工作。

  □:如果小朋友光看故事情节而不去读数学题目,您觉得能达到启发他们兴趣的目的吗?

  ■:能,完全可以。能看懂的看数学,看不懂的看故事,这正是科普书与教科书不同的地方,它不要求必须掌握,全凭兴趣。

  □:您同时面对大学生和小学生,您觉得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共同的地方是他们都爱看有趣的东西,爱做有趣的事,天下没有不爱看故事的人。

  □:所以您就以故事的形式把数学知识介绍给读者。

  ■:对,故事本身有无穷的趣味,所以借故事的形式传播数学是较好的方式。

  小读者:爷爷,您怎么想出这么有趣的故事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觉得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必须具有较高的数学造诣,只有钻研进去弄懂了某种东西才能发现其中的趣味;第二,有很大一部分要归结为天生的、无法说清楚的原因。第三,小时候有个能讲好多故事的爷爷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

  小读者:您还有什么新书要出版吗?

  ■:有,我最新编的《小学数学趣味故事丛书》一共5本已基本完成,这套书仍由安徽教育出版社负责出版,预计明年初就会跟读者见面,另外,香港新雅出版社计划将我以前的两套丛书分12本重印。这对买不到书的小读者也是个好消息。

  □:视、听是引起小朋友兴趣的两个重要来源,您想过把您的科普书以动画片的形式展示给读者吗?

  ■:对于“视”这一来源,我非常重视,我已经出了大量的附有图画的书,可以让小朋友们先看图画,再看故事,最后再看数学题,并且按年龄阶段分册编写,这样较适合各年龄分段的小朋友的口味。

  以动画片的形式与小朋友见面,这当然是激发兴趣的最佳手段。我的《小数点大闹整数王国》一共8集已播出,并深受小朋友喜爱。然而要想让我的科普书全部搬上电视,这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因为大多数懂数学的不懂艺术,懂艺术的往往又不懂数学,很难找到这两方面的综合人才;况且,电视剧组的大多数人是搞文学出身,他们发现不了包含数学知识的动画片的独特魅力;再有,拍摄一部电视剧的费用太高,我无法承受得起。总之,恐怕在我有生之年无法完成这件事,但我相信,我这个愿望总会实现的。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访科普作家李毓佩教授” 的相关文章

沈 括

     沈括(1031―10 95年),字存中,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其父沈周官至太常寺少卿,分司南京。21岁那年,父亲病故,按照规定,沈括承袭父荫,当了海州沭阳县主簿(县令助手)。和父亲相比,沈括不那么循规蹈距,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有所作为。  在沭阳境内有条冰水河,因年久失修...

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

     浏河的童年  由上海市出城,逆着东南方向出海的长江,向西北方大约一小时车程,便是浏河。  1912年阴历4月29日,也就是阳历的5月31日,吴健雄在浏河出生,给这个江南小镇的一个读书人家庭带来许多欢乐。  吴健雄是吴家第二个出生的孩子,却是头一个女孩,在吴健雄这一辈,是排行健字辈...

徐克俊:航天路上架桥人

      2003年10月15日下午,“神舟”五号正在地球轨道上作第五圈飞行,徐克俊离开欣喜的人群,满腹心事地乘车向北驶去。汽车停在东风烈士陵园大门前,徐克俊把军帽留在车上,独自一人走在前面,步履匆匆却并不坚实,甚至有些摇摆,毕竟年龄直奔六旬且40个小时未曾合眼了。司机紧随在他的身...

吴燕生和火箭一起“成长”

       今年40岁的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院长吴燕生,是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并子承父业,青胜于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火箭一起成长。  吴燕生与火箭的缘分,得从小谈起。  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吴燕生年轻时本想离家远走高飞,回过头来却发现还...

中国科学防疫第一人――伍连德

      上个世纪初年的1910年秋冬,一场来势凶猛的鼠疫袭击我国东北,三个多月时间即从边境小城满洲里传进关内,很快京师、济南、烟台都发生了疫情。时值清朝末年,国力衰微,不要说少医无药,就连地方官员中也很少有人具有起码的防疫常识。东北地区还有日、俄帝国主义势力割据,形势万分危急。此...

科技界使命重大而神圣

    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共聚一堂,共同迎来了新世纪我国科技界的一次盛会�D�D�D首届中国科学家论坛的隆重召开。这次论坛,得到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论坛组委会,向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给予大会热情支持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