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获得者的心路历程
两位中国女性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李方华和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叶玉如,连续两年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在科学界引人瞩目。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对于获奖,她们都表现得甚为恬淡;谈及成功,两位相差20多岁、人生经历迥异的女科学家有着很多共鸣。
去年获奖的李方华作为建立并发展中国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956年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投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从事基础物理学研究工作。近50年的潜心研究中,社会上名与利的纷扰,几乎与她绝缘。她说,要“一心一意”,这是搞科研必须的精神境界。
日前刚刚获奖的叶玉如从事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讯号转导等范畴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新型神经营养因子。这些成果有助理解神经营养因子如何参与神经细胞的分化及维持过程,对治疗人类神经退行性病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今年48岁的叶教授1983年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即回香港从事教学研究,一干就是20年。她坦言,科研这条路绝不轻松,做研究至凌晨3、4点很平常,更多时候默默无闻,少人过问。
谈及个人成功的因素,叶玉如将家庭的支持放在成功因素的第一位。“家人始终的支持和鼓励,是推动我把工作做得更好的原动力,也是减压的良药。”团队的支持被她摆在第二位。“每个人都有贡献,我不过扮演合作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李方华则说:“没有和我先后共事过的合作者们、同事们和学生们的努力工作,我一个人能做的事是很有限的。荣誉属于很多人,许多方面。”
李方华是中国开展电子衍射测定物质单晶体结构的第一人,她还创造性地发展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电子晶体学的理论及分析方法,并将衍射方法与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相结合进行研究,创建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中新的图像处理理论和技术;她建立了基于最大熵原理的解卷处理技术,为测定微小晶体结构提供了重要途径。
电话采访中,远在北京的李方华说,几个月前已经得知叶玉如获奖的消息,非常高兴。她特别让记者转达对叶教授的祝贺。“她这样年轻就取得这样成就,今后一定会有更多成果。”
同为中科院院士,身处两地的两位女科学家走过完全不同的科研道路。李方华早年赴苏联研读,回国后多年在相当艰苦简陋的条件下投身基础物理研究;叶玉如在香港念完大学后,前往美国知名高校深造,相对而言,她的教育和科研环境优越很多。对此,叶玉如说她比李方华幸运很多,也因此更敬佩李方华的科研精神。
李方华则说,两位中国女性接连获奖,是对中国科技和中国女性科研人员的肯定。她的另一份高兴,是深感中国科研事业后继有人。她说:“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女科学家可以像男性一样登上科学的顶峰。我还希望更多在欧美研读的中国年轻人回国工作。”
谈到科学传承,两位女性再次产生共鸣。李方华反复强调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后备人才,为此,已年逾古稀的李方华开办了学习班,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电子晶体学图像处理理论及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作为研究生导师的叶玉如则表示,她盼望自身的获奖能够让学生们受到鼓舞,更积极地投身科研。“希望他们认识到,做科研的选择要发自内心,获得成功必是基于不懈的努力。”
在叶玉如办公室一面写字板上,记者看到除了工作备忘,就是两个10多岁子女从小到大的相片,和他们儿时留在写字板上的随兴涂鸦。“那时候我工作忙,就让两个小孩在办公室里玩耍,现在想想,很委屈他们。”叶教授说。
她说,最放松的时候,就是可以自在地坐在家中沙发里,和丈夫子女度过难得的温馨晚上。
对至今仍然非常繁忙的李方华而言,似乎同过去许多年一样,生活的内容中还完全没有“享受”二字。她的先生也是中科院院士,仍工作在一线。李方华说,几十年来,他们的家庭生活原则一直是“一切从简”。
“我们两人生活都很独立,都有自己一摊工作。除了5个小时的睡眠,两个人每天大多的时间都花在电脑前。饭桌上的谈话,是我们老夫妻最难得的日常交流。”
“一道走过这么多年,很默契了。”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