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忆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

2019年04月09日
   

1997年3月30日,“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的生命定格在这一刻。

然而,他所开创的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着――“机器人革命”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而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1977年,蒋新松在中科院自然科学规划大会上提出了发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设想。在他和一批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被列入1978年至198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发展规划。1979年,蒋新松提出把“智能机器人在海洋中应用”作为国家重点课题,并把“海人一号”水下机器人作为最初的攻坚目标。1985年12月,由蒋新松任总设计师的中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样机首航成功,1986年深潜成功。随后,我国首台“CR―01”6000米水下自治机器人研制成功,并于1995年夏天在太平洋海试成功,初步完成了我国实验区内太平洋洋底探测任务,为我国进一步开发海洋奠定了技术基础。

作为“863计划”自动化领域的首席科学家,蒋新松卓有成效地指挥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攻关。在他的领导下,我国CIMS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获得美国SME“大学领先奖”和“工业领先奖”。他对“863计划”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许多技术路线的建议和决策,对具体科研项目的管理和指导上,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建议。他重视国外先进经验又不照搬,与众多从事“863计划”研究发展的专家一道创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自动化发展道路。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蒋新松开创的事业的基础上,又取得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龙一号”6000米水下无人无缆潜水器、旋翼无人机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以现场总线技术为代表的工业自动化技术研究取得了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研究所牵头研发的工业无线网络技术成为国际标准;“新松公司”――这个以蒋新松院士名字命名的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科技企业。

蒋新松说过:“生命总是有限的,但让有限的生命发出更大的光和热,让生命更有意义,这是我的夙愿。我只讲生命的质量,不求生命长短的数量,活着干,死了算!”

在他看来,他生命的最大意义莫过于为祖国和科学献身。这就是他的追求。他说:“祖国和科学,我心中的依恋和追求。”

能在多大程度上占据机器人研发和制造的顶峰,取决于科技的力量。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蒋新松”为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为国家未来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使命而不懈奋进。走进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这个蒋新松奉献了一生的地方,你会发现,蒋新松或许并没有离开我们――许许多多年轻的科研人就在他工作过的岗位上,继续着他的事业,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忆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 的相关文章

蔡伦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初就已有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一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

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

真诚真情真本领――韩济生院士的“三为”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形容老骥伏枥者,但是通过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理学教授韩济生,我更感到韩院士“希望在自己的余生为社会多做些事情”的平凡话语透着更多的真诚真情真本领。   为师  每年的盛夏,都是研究生答辩比较集中的季节...

中国科学防疫第一人――伍连德

      上个世纪初年的1910年秋冬,一场来势凶猛的鼠疫袭击我国东北,三个多月时间即从边境小城满洲里传进关内,很快京师、济南、烟台都发生了疫情。时值清朝末年,国力衰微,不要说少医无药,就连地方官员中也很少有人具有起码的防疫常识。东北地区还有日、俄帝国主义势力割据,形势万分危急。此...

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金怡濂

  2003年2月28日,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国家主席江泽民亲手把第三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金怡濂院士。金院士是我国高性能计算研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获此殊荣,不仅是对金怡濂本人半个世纪以来贡献与成绩的极大肯定,更是对整个巨型机战线的最高褒奖。...

黄昆: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

    “说实话我还是有点怕他”   “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不是在美国做研究,而是当时和黄昆同住一舍的时光。”时隔数十年后,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对黄昆的认真仍然念念不忘。当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黄昆到西南联大任助教时,和年小几岁的杨振宁同住一屋。   那时的黄昆和杨振宁都年方二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