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卢永根: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

2020年01月20日
   

在华南农业大学,有这样一位离休老校长。他使命在肩,初心不忘,即使病卧在床,也不忘过组织生活;他生命不息,科研不止,一生致力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奋斗终身、无怨无悔,把880多万元积蓄捐给教育事业……

他,就是被称为“布衣院士”的“时代楷模”――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

 

“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

 

“我全程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直播,听完总书记的报告,热血沸腾,备受鼓舞……”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的第三天,在病房党员学习会上,卢永根笑得皱纹都绽放开来。

儿时的照片上,卢永根身着双肩带、白衬衣。1930年,他出生于香港的一个中产家庭,家里既有汽车也有电话,条件很优渥。11岁那年,日寇占领了香港,他亲历了国土的沦丧、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最终,中国共产党让卢永根在迷茫中找到了人生方向。

“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我决心放弃安逸生活,不惜中途辍学,不怕坐牢、杀头,做一名革命者。”17岁那年,他瞒着家人,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9日,从此取代了他的生日,成为他每年最重要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前夕,卢永根受党组织派遣离开香港,去广州领导地下学联,迎接广州解放。大学毕业后,卢永根留校任教,成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教授的助手。这对师生,还有段佳话。“像您这样先进的老科学家,应该尽早成为共产党的一员。”卢永根多次对丁老师说。学术上,丁颖是领路人;政治上,卢永根热情引导着老师――丁颖在6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后,卢永根这样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党员,再校长,后教授。

岁月无法磨灭他的初心。“虽然我现在疾病缠身,无法自由地行走,但是,我的意识是清醒的,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身患癌症的卢永根和老伴一起,向党组织郑重申请:“我俩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党。哪怕卧病在床,也不能没有组织生活。”对此,校党委决定,由农学院党委书记等几名党员参与,每月在病房开一次党员学习会。

 

“我准备把晚年继续献给这个事业”

 

科教报国是卢永根一生的志向。

“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们没白爬上来!”2001年10月的一天,广东佛冈的一个山顶上,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开心得像个孩子。路不好走,学生就搀着他,一步一挪,气喘吁吁。那一年,他71岁。

“直到生病住院之前,老师都没有脱离科研一线。”学生刘向东含着眼泪说。年逾古稀,卢永根仍然带着学生们奔波在广东高州、佛冈、遂溪、博罗、惠来等地,苦苦找寻携带重要基因、可以改良水稻品种的野生稻……

76岁那年,卢永根在《真正的科学家 真正的爱国者》一文中写道:“我愿意以‘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老’作为人生的取向。我的青春年华已经献给党的科教事业,我准备把晚年继续献给这个事业。”

近些年,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15亿多元。

 

“当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终身奋斗的事业”

 

“当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终身奋斗的事业。”尽管从校长的职位上退下来了,但对卢永根而言,教书育人的责任却有增无减。每年华农的新生入学和老生毕业,他都会主动给学生们演讲,直到实在讲不动了――身患癌症住进医院……

2017年3月14日下午,卢永根被人搀扶着,吃力地迈上银行台阶。颤颤巍巍地,他打开一个黑色旧挎包,掏出一个折叠过的牛皮纸信封。又打开信封,慢慢掏出里面的10多张存折。他在一张又一张凭证上签字,一次又一次地输入密码。不久后,卢永根又在另一家银行,捐出了其他剩余积蓄。

整整880.9446万元!老两口没有留给唯一的女儿,而是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因为“支援国家搞现代化,不把教育搞起来,是不可能的”。卢永根说。

这些壮举,人们说“捐”,可卢永根总说是“还”――“党培养了我,这是做最后的贡献”。徐雪宾也说:“我们两个年轻时就受到党的教育,国家给了我们许多,我们用不完了,当然还回去。”

走进老人的家,仿佛回到上世纪。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蚊帐用的是竹竿;台灯是几十年前的款式,收音机坏了修了再修……

这不是卢永根第一次捐赠。早在几年前,他就回到老家广州,把祖上留下的两间价值100多万元的商铺,捐赠给罗洞小学。他鼓励小学生们努力读书,“国家强大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才更有地位!”

两位老人还有个约定:办理遗体捐献手续,作为共产党员最后的贡献。

今年8月,卢永根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赶来送他的华南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大胜,意想不到地收到一个沉甸甸的信封,整整1万元。“这是老卢最后的‘特殊党费’!”徐雪宾含泪说道。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卢永根: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 的相关文章

蔡伦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初就已有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一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

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

     浏河的童年  由上海市出城,逆着东南方向出海的长江,向西北方大约一小时车程,便是浏河。  1912年阴历4月29日,也就是阳历的5月31日,吴健雄在浏河出生,给这个江南小镇的一个读书人家庭带来许多欢乐。  吴健雄是吴家第二个出生的孩子,却是头一个女孩,在吴健雄这一辈,是排行健字辈...

“两弹”之星郭永怀

    1999年9 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功勋”予以表彰。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

    捕风捉影难矣,捕捉以每小时4000公里速度运动的原子更难。然而,有位华人能耐大,他制服了原子,也因此捧走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桂冠。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有座很不起眼的小楼,便是这样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徐克俊:航天路上架桥人

      2003年10月15日下午,“神舟”五号正在地球轨道上作第五圈飞行,徐克俊离开欣喜的人群,满腹心事地乘车向北驶去。汽车停在东风烈士陵园大门前,徐克俊把军帽留在车上,独自一人走在前面,步履匆匆却并不坚实,甚至有些摇摆,毕竟年龄直奔六旬且40个小时未曾合眼了。司机紧随在他的身...

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金怡濂

  2003年2月28日,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国家主席江泽民亲手把第三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金怡濂院士。金院士是我国高性能计算研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获此殊荣,不仅是对金怡濂本人半个世纪以来贡献与成绩的极大肯定,更是对整个巨型机战线的最高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