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王元院士逝世!师从华罗庚,系中国首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者

2021年05月15日
 

 

据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讣告,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5月14日12时46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91岁。

南都记者了解到,王元师从华罗庚,是中国最早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俗称“1+1”命题)的学者,并与陈景润、潘承洞一起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还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之一,培养出了张寿武等国际著名数学家。

华罗庚逝世后,王元花费数年亲笔为恩师作传,《华罗庚》一书曾获首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并被译介至多个国家。

 

对中国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王元原籍江苏,生于1930年4月,父亲曾为兰溪县(今浙江省兰溪市)县长。1952年,王元从浙江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跟随华罗庚从事数论研究。

年仅20多岁的他,刚一工作就被要求向“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的哥德巴赫猜想发起进攻,起初王元也满怀顾虑:“研究这样难的问题,能行吗?弄不出成果怎么办?”

但他后来又说,“强烈的爱国心使我把个人得失放在一边。”苦干两年之后,王元不负众望地证明了“3+4”命题,其后进一步攻破了“3+3”和“2+3”,令中国首次在这一研究领域跃居世界领先地位。

在此基础上,他的同事陈景润成功证明了“1+2”(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素数与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一举受到国际数学界的高度关注,这一发现也被命名为“陈氏定理”。鲜为人知的是,在“1+2”成果从速发表的过程中,王元曾作为审稿人给予有力支持,陈景润还特意把他的名字写进论文的致谢部分。

在王元看来,“天才”不是自封,应由公论。他因此认为“陈氏定理”是天才的证明,却说自己绝对不是天才。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他逐渐淡出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转而开始在其他领域发力。据《中国科学院院刊》,1973年,他与华罗庚合作证明了用分圆域的独立单位系构造高维单位立方体的一致分布点贯的一般定理(国际学术界称之为“华-王方法”);上世纪80年代,他在丢番图分析方面将施密特定理推广到任何代数数域,在丢番图不等式组的研究上也作出了先进的工作,相关专著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1980年,王元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0年与华罗庚共同获得陈嘉庚物质科学奖。

 

曾为华罗庚作传,培养张寿武等顶尖学者

 

在国内数学界,王元堪称“泰斗”。他曾出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等职,自1984年起身兼《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编委(实际为数学学科方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直至2007年卸任。在国际数学界,他同样享有声望,曾被聘为世界科学出版社顾问、斯普林格《图论与组合》杂志编委等。

从事数学研究之余,王元也会从美学角度体悟这门学问,反思数学及数学家在教育、社会和人类发展中的影响,并长期力行科普写作,先后出版了《王元论哥德巴赫猜想》《王元文集》等著作,在报纸、杂志上也发表过数篇有影响力的科普文章。

华罗庚逝世之后,王元花费数年,为恩师精心撰写了《华罗庚》传记。全书凡10章102节,共出现了800多个人物,文字生动详实,涉及的数学公式、定理既展现专业性,又足以令普通读者获得感性认识,是“数学家写数学家”的罕见样例,一经面世便引起了广泛关注,2002年获颁首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

王元十分感念,在他年轻时,华老给予自己充分的信任,让他进行独立自主的研究。后来他也将这种育人的思想传承下来。他曾说道:“培育人才要是一直像幼儿园老师一样小心翼翼,肯定出不了创新人才。要敢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著名数学家张寿武是王元的高足。据他回忆,读研期间,导师王元对自己明确表示“跟着我搞可能就没出息了”,让他自行选定方向,从不干涉。他深深受惠于此。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王元院士逝世!师从华罗庚,系中国首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者” 的相关文章

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

     浏河的童年  由上海市出城,逆着东南方向出海的长江,向西北方大约一小时车程,便是浏河。  1912年阴历4月29日,也就是阳历的5月31日,吴健雄在浏河出生,给这个江南小镇的一个读书人家庭带来许多欢乐。  吴健雄是吴家第二个出生的孩子,却是头一个女孩,在吴健雄这一辈,是排行健字辈...

“两弹”之星郭永怀

    1999年9 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功勋”予以表彰。在...

王涛:创业路上涛声依旧

      她用的办公桌只有不到1米宽,上面放着双黄连口服液和另外两个小药瓶。计算机靠的那面墙上,挂着一张江泽民总书记和她握手的照片。坐在办公桌前,抬头可以看到朱�F基总理和她亲切交谈时的合影。     靠自己对中国科技事业的贡献,她登上了中国科技奖励的最高一级,受到了党和...

弟弟眼中的“两弹一星”元勋

弟弟眼中的“两弹一星”元勋

       7月29日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忌日,笔者7月中旬专程来到襄樊市委党校采访了邓稼先的弟弟邓�o先,今年已73岁高龄的邓�o先向笔者透露了有关邓稼先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图后排为邓稼先及夫人许鹿...

王选:大的成功需要时间积累

    “我能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国家支持、团队合作的结果,是20多年来坚持不懈的结果。这也说明任何大的成功,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从江泽民总书记手中接过获奖证书,王选感慨万千。   “20多年来,我一共有10个梦想”。如今,10个梦想中有5个梦想已经实现了,其中第一个就是“...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院士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