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中国新强击机 强5飞机总设计师陆孝彭谈新中国第一架强击机

2021年05月30日
   

他参与设计了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飞机;他任总设计师研制的强5飞机,是我国第一次自行设计制造的超音速喷气式强击机,不仅填补了我国航空工业的一个空白,并大量装备部队;他主管歼12飞机的设计工作,使该机成为70年代世界上最轻的超音速战斗机;他和同事们经过不断改进,使改型后的强5飞机成为我国第一个外销的机种,并被国际上公认为当代成功机种之一……1985年,他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1986年被国防科工委授予总设计师荣誉状,1991年获得航空工业的最高奖航空金奖,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就是在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篇章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孝彭。

 

共和国的第一架强击机

 

陆孝彭,祖籍江苏常州,1920年8月出生。南京下关小学毕业后,他跟随舅舅进入江苏常州正衡中学念完了初中。1935―1937年,考入江苏省立高中学习。此时,日本大举入侵中国的现实,强烈地刺激着少年时代的陆孝彭。

 

他发奋学习,立志要报考航空工程专业,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飞机。高中毕业后,陆孝彭如愿考取了全国创先设有航空工程系的南京中央大学。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南京中央大学迁往重庆。陆孝彭来到位于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新址报到上课。1941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

 

大学毕业后,陆孝彭被分配到云南昆明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他没有立即去报到,而是准备参加当年的清华公费留美生的考试。不料,3个多月后,这一年的公费留美生考试被取消,于是他前往制造厂报到。陆孝彭先后在制造厂工作了3年,逐步看清了重庆国民政府的腐败,原有的航空救国愿望彻底破灭了。

 

1944年,重庆国民政府成立了航空工业局,接受了大笔美援,决定派一批专业人员前往美国飞机工厂实习。陆孝彭幸运地得到了这次宝贵的出国机会。

 

陆孝彭和徐舜寿、高永寿、虞光裕等50名从事飞机设计的中国青年很快启程了,他们来到了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麦克唐纳飞机工厂进行实习。这座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全世界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的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当时只不过是成立不久的一家小飞机工厂。

 

两年后,麦克唐纳工厂提出索取昂贵的合作设计费用,条件十分苛刻,南京国民政府无力支付。因此,美方以保密为借口,要求中方实习人员退出工厂。陆孝彭等20余人又被派往英国当时已经很有名气的格洛斯特飞机公司继续学习飞机设计。

 

随着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1949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陆孝彭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和虞光裕、高永寿等人辗转回国,毅然投身于新中国的航空建设。

 

1958年,我国决定自行研制一种超音速强击机,以满足人民空军的急需。陆孝彭被调往洪都机械厂(现中航工业洪都)担任强5飞机的主管设计师。厂里采纳他的建议,派出调查组奔赴各地空军机场听取意见。信息一条条地反馈回来,紧随其后设计开始了!他闭门谢客,将自己关进房间,大家经常看见他房里的灯通宵地亮着。两个多月后,他的房门终于打开了,厚厚一叠强5总体设计方案摆在桌上。

 

陆孝彭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空军对强击机的实战要求,突出低空、机动、突袭和攻击的性能进行论证,并紧密结合中国当时的工业水平,制定了总体方案。锥形的机头,开阔的视野;双管进气,新颖大胆;加大加强的后掠机翼,显示良好的低空稳定性;流线形的蜂腰机身,还有美观的机尾翼……

 

又是400多个日日夜夜,低速风洞试验,高速风洞试验,4次大的设计修改,260多份气动性能、强度计算报告全部完成,最后重新发出全套生产技术图纸2万多份,完成了强击机发展史上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过程。强5试制是1960年5月开始的。当时全厂干劲很高,大家都把强5当作“争气机”来干。然而就在试制胜利在望时,遇到国民经济的大调整,强5的研制工作被迫暂停了。

 

“国家的困难是暂时的,国防科研不能停顿啊!”陆孝彭喃喃道。理清思路后,他立刻掏出笔来给厂党委打报告。在报告里,他详细阐述了国内外飞机发展的现状,以及本厂强击机研制的情况:“我们设计的强击机图纸基本上都已发放下去了,并且造出了一部分零件,现在完全砍掉这个工程是不明智的。我愿尽菲薄之力,继续研制强击机。”

 

报告呈送上去。几天后,工厂党委同意了陆孝彭的要求,成立了一个试制组,以不影响工厂别的任务为前提,“见缝插针”,继续搞强击机的试制。陆孝彭总算看到了一线生机,“只要能保存住实力就好。”经上级批准后,陆孝彭带领剩下仅余的14名下属继续进行研制。

 

这14人中,有6名设计员,2名工艺员,4名工人,1名调度员和1名资料员。“强5飞机我搞定了,14个人也要把强5飞机拿下来。”痴心不改的陆孝彭始终坚持和工人、技术人员在一起,边设计、边劳动,加班加点,克服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身为总设计师的陆孝彭还兼任试制车间主任,他经常亲自扛着零件,候在机床旁插空加工。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和多方协作,首先完成了一架静力试验机体。这引起了第三机械工业部孙志远部长、空军曹里怀副司令员、六院唐延杰院长等领导的重视,下令恢复强5飞机的试制任务。

 

1964年1月,强5试制工作全面恢复,决定先生产两架原型机。1964年6月30日,空军领导联名给中央写报告,要求继续研制强5型飞机以增强空军对地攻击能力,强5型飞机研制工作才得以真正“复活”。

 

1965年6月4日,第一架强5飞机终于首次升空,在空军某基地试飞。这一天下着小雨,很多人心里顾虑重重。在曹里怀副司令员沉着的指挥下,飞机完成了全部试飞科目,安全降落。试飞成功了!蒙蒙细雨中,陆孝彭的视线模糊了,分不清睫毛上挂的是雨水还是泪水。

 

随后,强5飞机通过国家鉴定,被批准初步设计定型。1966年,中央军委同意小批生产10架强5机。1968年,强5飞机试飞鉴定后,经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亲笔圈阅批准,强5飞机投入了成批生产,开始装备部队,成为我国空军主力机种,从此揭开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超音速喷气式强击机并大量装备部队的历史,填补了中国航空工业的一项重要空白。

 

春蚕到死丝方尽

 

陆孝彭崇尚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这一名句,愈老弥坚。由他当年主持设计的强击机已成为装备我国空军的主要机种,并出口外销其他国家,赢得了较好的国际信誉。在第37届巴黎国际航展上,强5飞机被誉为“亚洲明星”。陆孝彭对强5这一机种不断改进,使飞机性能进一步提高,派生出好几种新型号的战斗机。

 

1979年后进行批量生产并陆续交付部队使用的强5飞机,在原型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陆续推出了强5Ⅰ型、强5ⅠA型和强5Ⅲ型,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机种之一。总的来说,在60年代,强5即使和苏联、美国当时最先进的超声速攻击机相比,也并不逊色多少。1985年,强5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并载入英国《简氏航空年鉴》。

 

在从事飞机设计研制的同时,陆孝彭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并取得了成效。1964年,在中国航空学会成立大会上,他发表了“涵道风扇式陆空两用直升机设计”的论文,分析了一种独特的飞行器的飞行原理。1974年编写了《飞机总体设计(讲义)》,为南昌洪都工学院培养总体、气动设计技术人员提供了教材,对飞机总体、气动设计人员的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1979年4月,陆孝彭总结制订了《强击机低空性能的准则》,为强击机的研制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

 

1980年他发表了“用速度坐标法描述三度空间位流微分方程”论文,将查普雷金的二元流线函数微分方程引伸到三度空间。1982年,他发表了“后掠机翼的翼根效应”一文,提出了翼根旋涡区与非旋涡区之间有一条分界线,通过数学分析,求出了这条分界线的轨迹及翼根区的涡强分布。

 

1983年,在庐山召开的全国跨音速学术讨论会上,陆孝彭发表了“论激波和极限线的关系以及二元翼剖面表面激波生成的条件”一文,对学术界长期有争议的二元跨音速流中极限线的性质,以及与激波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数学分析,为应用查普雷金特殊解求解复杂的气动力问题开辟了道路。

 

陆孝彭出席了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回厂后,他壮心不已,和有关领导致力于强5后继机的技术准备。他不辞辛劳,走访空军司令部和强击机部队,制订了“战术技术要求”,并根据第三机械工业部关于强5后继机方案技术论证的要求,于1979年2月提出了强5后继飞机方案。

 

1980年,陆孝彭主持了一项大型部级科研课题――变后掠技术的预研任务。经过8年多的努力,这一预研课题在设计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一成果,成功地解决了气动布局、机翼结构优化、驱动机构及飞行控制系统等一系列难题,为我国变后掠新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一课题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80年代以来,陆孝彭身患多种疾病,险些夺去他的生命。躺在病床上的他,还经常找人讨论飞机设计方案,进行论证计算,去世几天前仍在研究新机型具体改进计划。逝世后身无长物,就留下了一大堆科技书籍、科研论文和《陆孝彭诗抄》外,还有洋洋40万字的《XXX轻型歼击机研究报告》,在他带领下形成的强5精神――“自强自立,求实创新;百折不挠,团结奋进;献身航空,勇攀高峰”,成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宝贵精神财富。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中国新强击机 强5飞机总设计师陆孝彭谈新中国第一架强击机” 的相关文章

蔡伦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初就已有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一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

沈 括

     沈括(1031―10 95年),字存中,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其父沈周官至太常寺少卿,分司南京。21岁那年,父亲病故,按照规定,沈括承袭父荫,当了海州沭阳县主簿(县令助手)。和父亲相比,沈括不那么循规蹈距,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有所作为。  在沭阳境内有条冰水河,因年久失修...

钱三强与何泽慧原子世界的科学家伴侣

    清华园的同班同学   1932年,旧中国的高校首次实行全国统考,清华大学物理系招生50余人,其中女生只有3人。原籍山西,在江苏苏州长大的何泽慧是班中年纪最小的女生。在这个班里,有一位出生在浙江绍兴,在北京长大的男生叫钱三强。根据学校餐厅用餐男女生搭配编席的规定,钱三...

“两弹”之星郭永怀

    1999年9 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功勋”予以表彰。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

    捕风捉影难矣,捕捉以每小时4000公里速度运动的原子更难。然而,有位华人能耐大,他制服了原子,也因此捧走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桂冠。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有座很不起眼的小楼,便是这样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叶笃正:大科学家的风范

      李崇银院士说:他是一个大科学家    采访叶笃正院士有一个感觉:你好像跟着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中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   1916年生,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