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程不时,他陪中国航空一起成长

2021年06月01日
   

2019年5月5日是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两周年的日子,记者采访了C919项目专家组成员程不时老人。程不时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和推动者之一,他代表的是千千万万的飞机设计师、工程师、试飞员……

 

“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是一个纸灯笼”

 

1947年是程不时在高中的最后一年,从介绍大学的资料中,他知道了清华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建立航空工程系的大学,他便报考清华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并被录取了。

 

当时,北平尚未解放,航空系主任介绍本系情况时说,现在国家航空事业的发展势头很微弱,学航空的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建议志愿学习航空工程的新生最好转到其他学科去,但程不时始终没有动摇。“我一定要设计飞机,来巩固国防,捍卫国土!”

 

新中国成立了,清华师生欢欣鼓舞,留在学校的师生参加了开国大典。大典后有盛大的提灯游行,各机关团体学校都制作了大灯笼。“我们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的师生就讨论,我们要做一盏什么样的灯笼呢?我们是学航空的,就造一架从未有过的飞机灯!这代表我们的专业,更是我们的热切志愿!”程不时说。

 

“这架飞机灯不是按一般灯笼的结构制作,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飞机的实际结构。”程不时说,“飞机灯由一辆推车载着在天安门前的灯海中大放异彩。通过检阅台时,受到热烈鼓掌喝彩。”有人对游行队伍高喊:“希望你们以后设计出真的飞机来!”

 

“今天大概很少人知道,新中国第一架自己设计的飞机是一架纸飞机,出现在共和国成立的第一天。这丝毫不带任何嘲弄,而是一个象征,代表着一种汹涌的建设热情。”程不时说。

 

“我毕业的那一年,新中国要大力发展航空工业。”程不时回忆说,“当时很多人说造飞机很费钱的,修一条跑道需要一卡车的黄金,而当时我们国家一穷二白,但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也下定决心,咬紧牙关也要把飞机造起来。”1951年,程不时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设计新中国第一批航空工厂,程不时全班30多个同学中三分之二被分配到这项工作中。

 

“永不放弃”的精神刻在航空人心里

 

1956年六七月份,全国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在全国科学规划会议之后,中国决定要建立自己的飞机设计力量。大型飞机的研制任务于1970年8月由国家下达文件启动,这项工程被称为“708”工程,以后这一飞机型号被命名为“运10”。

 

“运10”研制地点定在上海。为了完成“运10”的研制,全国各地的航空技术人员被调集到上海组建队伍。这时的程不时41岁,担任“运10”的副总设计师,他从工作20年的军机领域转到民机,一干又是30年。

 

1980年9月26日,是“运10”首飞试验的日子,是程不时一生都不会忘记的日子。上海大场机场聚集了上万人,大家都在为“运10”是否真能飞起来感到紧张。程不时回忆道,临跑道的一侧摆上了几排座椅,一群白发佝偻的老工人和一位老工程师坐在那里。这位老工程师刚刚手术,拒绝了继续休养的安排,要求尽快返回试制第一线,他把从手术刀下夺回的有限生命献给这架飞机。终于熬到了首飞这一天,他执意要来现场观看“运10”的首次飞行。“运10”以昂扬的姿态直冲云霄,将外界的嘲讽、质疑甩进太平洋。首飞成功,“运10”飞越祖国的高原、湖泊、海洋、沙漠,并七上青藏高原,中国的这一大壮举,令世界为之侧目。1984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国庆游行中,“运10”飞机的巨大模型代表我国航空工业的成就通过天安门广场。

 

然而,“运10”项目因种种原因搁置了。“我们的民族从农耕时代走来,遭遇这样的挫折,或许是注定难以翻越的一座大山,我感到无奈,但是我始终相信我们有能力研制民机,遇到再大的困难都坚定不移。”程不时说。

 

经过了数十年的探索,中国民用飞机研制终于迎来新的曙光。自2004年起,ARJ21新支线飞机走完了喷气客机设计、试制、试验、试飞、批产、交付、运营的全过程,目前已经交付航空公司实现载客运营,安全载客逾23万人次;从“大型客机”研制到“商用飞机”研制的转变,不只体现在字面上,而是从产品结构、技术路径以及市场探索全方位的提升。C919国产大型客机就是瞄准商业成功的目标“起飞”的。2017年5月5日C919首飞成功,目前已有三架飞机投入试飞;中俄联合宽体客机CR929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备受世界瞩目。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不会忘记“运10”带来的荣耀与教训。在C919的总装基地摆放着一架“运10”飞机,飞机前的石碑上镌刻着四个字“永不放弃”。曾经参与过“运10”项目的原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杨作利感慨道:“‘运10’铸就了中国国产大飞机的奋斗精神,那就是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于攻关、敢啃硬骨头。”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被镌刻在石碑上,更深深地刻在中国航空人的心里。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中国大飞机的使命已经不再是仅仅满足“飞天夙愿”,大飞机要走的是产业化、国际化的道路,它身上肩负的是带动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使命。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程不时,他陪中国航空一起成长” 的相关文章

徐克俊:航天路上架桥人

      2003年10月15日下午,“神舟”五号正在地球轨道上作第五圈飞行,徐克俊离开欣喜的人群,满腹心事地乘车向北驶去。汽车停在东风烈士陵园大门前,徐克俊把军帽留在车上,独自一人走在前面,步履匆匆却并不坚实,甚至有些摇摆,毕竟年龄直奔六旬且40个小时未曾合眼了。司机紧随在他的身...

叶笃正:大科学家的风范

      李崇银院士说:他是一个大科学家    采访叶笃正院士有一个感觉:你好像跟着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中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   1916年生,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学术...

喻名德:大漠酬志不言倦

          喻名德长期担负我国重大国防科研试验工程技术项目的研究、组织和指挥任务,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0余个奖项,1996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成为我军国防科研试验领域的知名专家。       搞了几十年核技术研究的喻名德又要彻底转...

雷凡培:太空展示中国

      “长征二号 F火箭刚刚完成了‘神舟’四号飞船的发射,而后它又发射了一位‘十大杰出青年’,并于今晚成功回落到地球,回落到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在1月9日晚第13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颁奖晚会上,随着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幽默风趣的话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雷凡...

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说到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地质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就不能不想到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出生于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而处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年代。为了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李四光东渡日本、远去英国求学。求学归来后,他拒绝外国高薪聘请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

古稀院士的似水柔情

    张勇传,1935年3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水电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文华学院院长。   张勇传院士年近七旬,举手投足仍然敏捷潇洒。他和记者侃侃而谈一下午,他的思维信马由缰,无拘无束。老庄的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