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神舟飞船总师戚发轫:条件艰苦又如何?没啥可犹豫的

2023年08月21日
 

 

46年前的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被成功地送进太空,把《东方红》的旋律用电磁波撒向全宇宙。

日前,国务院决定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再过两天,我们将迎来第一个中国航天日。

今天(22日)上午,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省科协主办的浙江“中国航天日”宣传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航天院士报告会在省科技厅举行。

此次宣传活动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省科协主办,神舟系列总设计师、被誉为“简版中国航天史”的戚发轫院士应邀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浙江省军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省经信委及社会各界代表约300人参加。

 

 

“中国航天日”今日正式诞生

82岁老院士介绍航天日由来

 

戚院士的讲座是从“为什么要重视上天”这个问题开始的:

“世界宇航之父、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里,我们在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首先我们会穿过大气层,最后要征服整个太阳系。我们说太阳系就是古人认为的‘天’,现在整个人类和中国就在完成这个任务……”

戚发轫院士虽然已经满头白发,但仍是精神矍铄,让人丝毫看不出,再过4天(26日)他就要过83周岁生日了。

他首先解释了为什么将今天定为“中国航天日”的理由,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

1970年4月24号,当时的中国利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送上天,至此中国有能力把卫星送上天,这证明了中国具备了航天技术能力,所以这个日子值得纪念。而苏联/俄罗斯也有航天日,是4月12日,也就是1961年世界第一个太空人加加林进入外层空间的日子。

“我们那时航天界有几个政协委员――我也是其中之一――我们提出一个提案,希望中国建立航天节,但是设立一个节也挺难的,以至我们改成了航天日,所以把4月24日定为航天日,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国家为什么要确立一个航天日来纪念它,就要是通过航天日宣扬中国的航天成就,宣扬中国航天所带来的航天的精神和文化,希望中国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关注航天,支持航天,甚至于参与航天活动。”

 

为啥中国是“航天大国”却不是“航天强国”?

我们还无法从外星球采集资源

 

戚院士接下来又谈到了作为“航天大国”的中国,与“航天强国”之间的距离。

作为一个航天强国主要需要表现三种能力。第一种,中国经过60年的努力,中国发射的航天器已经能克服地球的引力,进入地球轨道,绕着地球转,这是航天的基础。

其次,就是要利用太空的能力。作为现在太空的三种资源:轨道资源、环境资源和物质资源,中国在第一点的轨道资源上能做到尽可能多地运用。而在第二种的环境资源利用上,中国前不久发射的“实践十号”卫星(2016年4月6日1时38分,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简称“实践十号卫星”)在15天内所做的各种实验,正是对太空失重环境的初步运用。至于最后的一种物质资源,如太阳能和月球上的可用资源等等,现在全球只有美国人是从月球上拿来几十公斤的石头和土样,俄罗斯也拿了,但是中国目前还做不到。

说到这里,戚院士感慨的表示:“美国人曾给了中国1克月球的石头,一半在北京天安门,另一半给了地质学家,既研究地球的地质,也研究月球的地质,通过这半克,研究月球上的元素,叫静海石。月球上有几百万吨的氦3,地球上只有几十吨,如果我们有了可控核聚变技术,造出了核聚变发展点,然后采集月球上的氦3来发电的话,地球人上万年都用不完。”

 

为何要强调航天精神?

一个民族没有点精神、没有点文化是很危险

 

戚院士还谈了八六三计划中的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第一,中国人必须上天,第二,中国人上天不能用航天飞机,只能用飞船,航天飞机中国不适合,因为中国还没有大飞机。现在看着更准确了,美国也不用了,因为太贵了,而且出了事救不了,死了14个航天员。第三,搞飞船要准备什么。中央确定了九二工程,飞船只是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最终的目的是建立中国的空间站。第一步把人送上天,说杨利伟上天就完成这个任务了。第二个,空间实验阶段。”

戚院士认为两弹一星精神,那些热爱祖国,勇于登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仍然很重要,现在应该把航天精神再升华、完善、补充。

“美国总统奥巴马讲,他们有一大批年轻的,有奉献精神的队伍,我们没有。我们也承认美国人也有奉献精神,也有很多人在做那些他认为最先进的东西。关于航天的故事很多,但是我想中国人要有一种精神,一个民族,一个团队没有点精神,没有自己的文化是很危险的。”

NASA工程师团队,登月时平均28岁如今42岁

中国航天队伍年轻有为潜力巨大

“在2010年做过一个调查,美国人阿波罗登月的时候。他们的航天团队平均年龄是28岁,非常有冲劲、非常有创造性。而现在,美国宇航局工程师队伍的平均年龄是42岁,在他们的航天器发射时,控制大厅里可见到处白发苍苍的老人。而俄罗斯航天队伍同样严重老化,60岁以上的人占了一半。”

话锋一转,戚发轫骄傲地透露:“中国现在的团队,平均年龄是36岁。”

因此在这位老者的眼里,中国航天在世界上的潜力是最大的。

 

 

浙江新闻客户端对话戚发轫

 

国家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事再大也是小事

条件艰苦怎么了?没有什么可犹豫的!

 

昨天下午,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采访了戚院士,并抛出了一系列有趣问题。戚院士也对此进行了耐心的解答。

浙江新闻客户端:戚院士您好,因为您是从事过整个中国航天事业之中,包括弹道导弹、运载火箭、卫星和宇宙飞船颜值的全过程的一人。我们比较好奇的是,像这四样研究,哪一种是您认为最难的?

戚发轫院士:这个是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最早的时候我们在60年代搞导弹,因为刚建国,我们国家的科技情况是很困难的,但是不是说导弹就一定比卫星困难,只能说在那个条件下是困难的。

说起研究导弹,在今天看都有些像笑话:当时我们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任务就是搞导弹,除了当时任院长的钱学森先生,谁都没见过导弹。你说这个难吗?就像制作汽车是一样的。

导弹是运载火箭的基础,要有这个基础后,才能将卫星送上天去。这个是一步一步的,每发展到一个阶段就会有一个阶段的细节问题,不好说谁比谁难。

浙江新闻客户端:一般我们普通人可能到后面会认为越到后面积累的越多难度可能越低了。

戚发轫院士:但是碰到的问题越多了,原来的火箭是170公斤,现在是几十吨了,这不就是增加了难度吗?

浙江新闻客户端:也就是碰到的系统越来越复杂,我们整个协作的空间技术研究院可能和其他的研究院共同来攻关?应该说我们现在的国防科研现在是越来越强大,有网友也感慨美国宇航局NASA现在主要的人还是那些工程师,白发苍苍年纪很大,而我们现在的运载火箭队伍则是以年轻人为主,可以说后劲要比NASA要足,您对这个怎么看?

戚发轫院士:我们国家一个与他们最大的不同的就是队伍的年轻。美国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不大愿意去学理工科。为什么呢?学理工毕竟挺难得,而毕业之后,要取得较大的成就的周期也比较长。东方红一号,从1965年到1970年,这要多少时间?咱们的东方红二号,从75年到84年,足足花了9年。我们的九二一计划,92年到2003年才取得成功。像美国年轻人,像学金融和财会的比较多。反而是中国的留学生,愿意学理科的还比较多。因为学文科需要语言,理科的话更偏重技术方面吧。俄罗斯也是这个情况。

所以咱们现在,2010年做过统计,当年美国阿波罗登月,研究员平均年龄28岁,那个时候很有战斗力,很有创新力的思想。而2010年,整个队伍平均年龄是42岁。俄罗斯的老化也非常快,60岁以上要占40%,而咱们的平均年龄是36岁左右,现在的领军人物都不到50岁。当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人才断层啊,我59岁就去当总工程师,第二年就该退休了。我那个时候是差一代人,当时经验比较少,现在是都起来了。

浙江新闻客户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后劲是比较足的,后发制人。

戚发轫院士:外国人为何说中国航天为何有很大的潜力,是因为三条:第一条是有强大的政治需求,强国梦。第二条,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有投入。第三条,是有一大批年轻的,肯于奉献的队伍,现在我们是有差距,但是我们的潜力很大。

浙江新闻客户端:刚才您谈到了奉献精神,是航天精神的一个核心。因为年轻人在改革开放后总体而言和老年人不大一样,思想观念也和老一代人不一样,您觉得呢?

戚发轫院士: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缺少了一些经历,对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航天史不了解,认为现在这么好的情况是天上掉馅饼掉下来的,也老不满。可是中国60年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真的是来之不易,很艰苦的。前辈们辛辛苦苦创造这么个条件,不应该为国家办点事吗?我也有自己的孩子,第二代第三代,太幸福了,这点有好也有坏。这也是为什么我要设立这个航天日,也有这个意义。有爱才有奉献。

浙江新闻客户端:前几天梁思礼院士刚过世。媒体给他生前的报道也感动了很多人。他在美国就学时的一个同学,他们是同窗好友,梁思礼学成之后就回国了,而这个同学则在波音公司就职了,是波音宇航的首席科学家。他在美国是做民兵洲际导弹,而梁思礼在中国是做东风洲际导弹,他同学是住在西雅图的岛上的别墅里,而梁思礼是在中国住在单位宿舍里。他同学的年薪收入是他的100倍。很多网友看了这则新闻则对梁老鸣不平,觉得我们国家队国防科研战线专家的待遇真的这么差吗?

戚发轫院士:应该书说是当年比较苦,现在条件改善了很多。但是我们不能跟美国去比啊,我们毕竟是世界第二,他们是第一。一个人从事一个职业,我就问问你们吧,你们觉得华裔的科学家,都是从事核物理的,一个杨振宁,一个邓稼先,你们觉得更尊重谁?我的心理是更喜欢邓稼先的,学成了以后回国,知道国家很困难,是他自己决定回来的,最后自己牺牲了。

中国当时的条件真的是差的,为了改变这个条件,我们才要付出的啊。中国就这个条件,需要你们,美国有那个条件,你到哪儿去?每个都是个考验啊,你们自己选择的。然而你要是想他们的导弹是打我们的,我们的导弹是保卫我们自己的。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不是拿钱来衡量的问题。

我也曾经遇到很多年轻人问我,当年这么苦,怎么处理这件事?我们那个时候的观念是:国家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遇到这个矛盾很简单,没什么好犹豫的,国家的事情,先干!要有这么一个观念,要没有这种观念,你生活的就会很矛盾很苦恼,生活的也很不愉快。我们现在虽然很苦,也很愉快,因为我们有了信念。这就是价值观,很多事情我觉得就该有个标准,有了标准,大事小事都是一样的。

 

 

现场问答

 

2018年我国有望发射空间站核心舱

 

观众:戚院士你好,我是杭电的大一学生。我想问一下太空中有国际空间站,并且里面住人,以中国现在的技术,什么时候会有自己的空间站?

戚发轫:我刚才讲过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目的是建立自己的空间站,按照现在的计划,在2020年左右就会建立中国一个空间站,这个空间站最早的核心舱可能在2018年、2019年就要发射。这个核心舱20吨,两个实验舱各20吨,一个有人救生舱(飞船)大约10吨,再加上货运飞船,我们的空间站总重大约80吨。

这个空间站完全是我们自己中国搞的,但是中国也宣布了,我们欢迎外国的科学家带着自己的课题来我们空间站研究。应该说这是有计划,一步一步在做,分三步走,现在走了一步半,进展很顺利。建立空间站有四件大事,建立一个天空二号(音译)来完成国家再生保证技术,为此,今年要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为了以后的货运飞船,要发射长征七号的火箭,为了发射空间站要发射长征五号。今年为了中国的建立空间站要有四项任务。

观众:请问您对民用遥感小卫星有什么看法,今后会不会鼓励发展?

戚发轫:这个发展会很快,门槛越来越低,很多民营企业、民营资本会进入这个领域,应该鼓励发展,但是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的相关协会正在研究怎么对它进行管理,天上不能工作十年、二十年,三年、四年之后废弃了怎么处理,这个事情是很危险的。我们人类既要看到自己的发展,也要看到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污染了再治理就治不好了。鼓励发展,但是要管理好。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神舟飞船总师戚发轫:条件艰苦又如何?没啥可犹豫的” 的相关文章

蔡伦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初就已有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一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

真诚真情真本领――韩济生院士的“三为”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形容老骥伏枥者,但是通过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理学教授韩济生,我更感到韩院士“希望在自己的余生为社会多做些事情”的平凡话语透着更多的真诚真情真本领。   为师  每年的盛夏,都是研究生答辩比较集中的季节...

肖志国:让中华之“光”闪亮

                我们缺少科学家吗?不缺,我们缺少企业家吗?也不缺,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缺少的是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企业家型的科学家。肖志国就是这样的科学家,也是这样的企业家       在中国,有为数众多的科研院所,有为数众多的科研人员,还有数不胜数的高水平科...

叶笃正:大科学家的风范

      李崇银院士说:他是一个大科学家    采访叶笃正院士有一个感觉:你好像跟着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中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   1916年生,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学术...

喻名德:大漠酬志不言倦

          喻名德长期担负我国重大国防科研试验工程技术项目的研究、组织和指挥任务,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0余个奖项,1996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成为我军国防科研试验领域的知名专家。       搞了几十年核技术研究的喻名德又要彻底转...

路甬祥: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

    在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全国人大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应邀作了题为“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的大会主题报告,全文如下: 一、时代与形势 客观、科学和全面地认识和判断形势,是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的基础。纵观当今世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