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核物理学家于敏

2024年05月23日
 

 

于敏(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天津宁河人,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与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这是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栏目组送给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核物理学家、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颁奖词。于敏以他对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贡献,向我们演绎了为国奉献精神的真谛。

于敏,1926年出生在天津一个小职员家庭,从小就爱问“为什么?”对新知,探究其所以然。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大工学院机电系,两年后,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1951年被调到中国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61年,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突破时,钱三强找他密谈,神情严肃地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于敏心中明白,祖国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理论也要尽快进行,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于敏紧紧握着钱三强的手点点头,欣然接受了这一重要任务。从此,便开始了他在大荒漠苦苦专研氢弹试验的30年隐姓埋名生涯。

上世纪六十年代,氢弹技术是世界各核大国的最高机密,没有理论依据,也没有技术支持,中国的氢弹研究完全是白手起家。带头突破氢弹原理的,正是于敏这个中国自主培养的“国产土专家一号”,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他和同事们知难而进、废寝忘食、昼夜奋战。有好长一段时间,他们始终找不到氢弹原理的突破口。有一次,组内一个专家看到国外报道了一个新的截面数据,这个数据非常理想,因涉及到氢弹技术的难点而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关注。如果实验数据是对的,将对热核反应大有用处。然而怎样才能鉴别数据的真伪呢?如果采用重复实验的办法,不仅要花掉大量的经费,而且还要花费两三年的时间。这值得吗?一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于敏为了判断这个数据的准确性,经过两天连夜潜心验证后,充满自信地在全所宣布外国报道的数据是错误的,他从核反应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各种物理因素,进行了详尽的数据推导,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和时间去重复那个实验,后来国外的实验结果也论证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正是因为于敏的严谨和敏锐,让处在起步阶段的氢弹研究工作,少走了很多弯路,并在他的引领之下渐渐步入正轨。

1965年冬天,于敏带领科研团队来到上海华东计算所,对加强型原子弹进行优化设计,一百多个日日夜夜,他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同科研人员探讨,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1967年6月17日,在罗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我国氢弹试验取得成功。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我国正是因为以于敏为代表的中国物理学家们极端负责、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创造了只用两年零八个月就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的奇迹,令国人自豪,让世界震惊。

然而,于敏并没有停止脚步。为研发第二代核武器,他又带领团队在四川绵阳的深山开启核武器研究的新征程,日夜无休止的科研加上实验中放射性物质的侵害,使他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死神曾三次与他擦肩而过,但都没能让退缩、放弃,他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攻克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使我国核武器技术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保持着谦逊,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2019年9月17日,国家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这是国家对他的最高褒奖。“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这正是对于敏一生的真实写照。他隐姓埋名近三十载,奉献青春年华,兑现了对祖国的誓言,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国家和核事业,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了不平凡贡献,撑起了中华名族的脊梁。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核物理学家于敏” 的相关文章

李方华:一生一世物理情

    物理的魅力,曾经牵动着一个17岁小姑娘的心,也就是从那时起,李方华步入了这一由男性主宰的世界……     李方华从不奢望八小时外的潇洒,站在家庭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十字路口,她硬是探究了一套自己的“简单哲学”……   2003年2月27日,儒雅气息十足的李方华...

喻名德:大漠酬志不言倦

          喻名德长期担负我国重大国防科研试验工程技术项目的研究、组织和指挥任务,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0余个奖项,1996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成为我军国防科研试验领域的知名专家。       搞了几十年核技术研究的喻名德又要彻底转...

路甬祥: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

    在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全国人大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应邀作了题为“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的大会主题报告,全文如下: 一、时代与形势 客观、科学和全面地认识和判断形势,是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的基础。纵观当今世界,正...

王选:大的成功需要时间积累

    “我能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国家支持、团队合作的结果,是20多年来坚持不懈的结果。这也说明任何大的成功,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从江泽民总书记手中接过获奖证书,王选感慨万千。   “20多年来,我一共有10个梦想”。如今,10个梦想中有5个梦想已经实现了,其中第一个就是“...

黄昆: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

    “说实话我还是有点怕他”   “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不是在美国做研究,而是当时和黄昆同住一舍的时光。”时隔数十年后,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对黄昆的认真仍然念念不忘。当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黄昆到西南联大任助教时,和年小几岁的杨振宁同住一屋。   那时的黄昆和杨振宁都年方二十出...

李 政 道

    李政道出生于上海,他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手不释卷,连上卫生间都带着书看,有时手纸没带,书却从未忘带。抗战争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