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天文科学家张钰哲

2024年06月13日
 

 

张钰哲(1902年2月16日―1986年7月21日),福建闽侯人,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192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系,1928年发现第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1929年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1941年组织拍摄中国境内第一张日全食照片,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仙林园区有一座精致的人物铜像,他就是追星60载、心系祖国的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也是这座天文台的首任台长――张钰哲。之所以享受如此殊荣,是因为他在天文学领域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组织拍摄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张日全食照片;他是发现小行星的中国第一人;他第一次提出从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来解决“武王伐纣”究竟发生在哪一年的历史悬案。1978年,国际小行星中心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宣布将1976年10月23日由美国哈佛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Chang"(张)。甚至中国天文学的最高奖,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张钰哲出生在福建的一个普通家庭,17岁考进清华学堂,21岁考入康奈尔大学后又转入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到叶凯士天文台参加工作。1928年,他用60厘米望远镜发现了一颗小行星,按照惯例,发现者有给行星取名的权利,身处异国他乡的张钰哲,激动的摘下眼镜揩去激动的泪水,感慨道:天文学乃是我国古学,其成就早就领先于世界各国。只是到了近代,我国才落后于西方,就天上闪烁的行星来说吧,没有一颗是中国人发现的。多年来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中国人发现了行星,中国的名字也将在太空遨游,“就叫它‘中华星’吧!”

归国后,张钰哲发现全中国没有一个现代化的天文台,也没有一所大学开办天文系。他只能在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讲授天文学课程。由于国人天文学知识的极度匮乏,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各种天象,都被赋予神秘迷信的色彩。于是,每逢有罕见天象发生,张钰哲就在报刊上撰写科普文章,让人们了解天文学。在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后,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建成了拥有14个研究室和300余名科研人员的综合性天文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1980年,年近八旬的张钰哲不辞劳苦,前往青海高原,登上海拔4800米的昆仑山口,为中国后来建立在格尔木的第一座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观测台选址。1984年,他以82岁高龄再度应邀访问美国,在哈佛天体物理中心做《今日中国天文台》专题学术报告。

1937年,张钰哲测得一项重要的太阳活动预报:1941年9月21日将有全食带进入我国新疆,是全球400年来罕见的天文奇观,其观赏价值和学术价值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1941年4月,中国日食观测队正式成立,由张钰哲任队长,他亲自带队到昆明集训。当时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加紧了对香港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轰炸。观测队自德国购进的观测镜被日军炸毁,时间急迫,再从国外进口仪器设备已经没有可能。张钰哲急中生智,将一架6寸口径摄影望远镜头取下,配上自制的木架,外蒙黑布以代镜筒,另以24寸反光望远镜底片匣附于其后,用以摄取日冕图像,这时,张钰哲才深深地松了一口气。但更令人棘手的是日食带的覆盖地区,大部分已沦为敌占区,所剩可观测的地区寥寥无几,并且随时都会遭到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张钰哲深知这次观测意义的重大,这是我国进行的第一次有组织的现代日食观测,其记录将对世界天文科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定要克服困难完成这次意义深远又艰巨的任务。

1941年6月,观测队全体成员携带仪器设备,乘坐一辆军用卡车从昆明取道去临洮,开始了三千公里的行程。卡车行至重庆途中,遭遇27架日机的轰炸,张钰哲和他的队员们跳下汽车,钻进农田,趴伏在地,头上敌机盘旋,周围烟火弥漫,空袭过后的公路弹痕累累,尸骨遍野。据统计,观测队抵达目的地,共遭遇日机空袭多达25次。1941年9月21日9时30分,全球瞩目的日全食初亏终于出现了。晴空万里的天空,但见月亮的黑影从西侧开始侵入太阳。40分钟后太阳被“吞噬”了1/3,天空逐渐昏暗,气温下降。不久整个太阳都被“吞噬”了,月球遮住了整个日轮,又过了一会,全食的四周辐射出万道金光,“日冕出现了!”在场群众欢声雷动。10时59分,万物恢复原状。张钰哲和他的队友们观测和捕捉到珍贵的天文资料170多项,共摄得照片200余张,“五彩”影片20卷,重庆中央广播电台将实况通过无线电波转播到世界各地。这次日食现象,历时3分钟,与张钰哲所预测的情况完全吻合。在中华民族遭受外国侵略之时,在中国本土上进行的这次成功的有组织的日食观测,其意义早已超出了“天文”的范畴。

1986年,84岁的张钰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天文学事业,他也永远被国人铭记在心,正如人民日报对他的评价:他是一颗永不熄灭的星。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天文科学家张钰哲” 的相关文章

沈 括

     沈括(1031―10 95年),字存中,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其父沈周官至太常寺少卿,分司南京。21岁那年,父亲病故,按照规定,沈括承袭父荫,当了海州沭阳县主簿(县令助手)。和父亲相比,沈括不那么循规蹈距,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有所作为。  在沭阳境内有条冰水河,因年久失修...

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

     浏河的童年  由上海市出城,逆着东南方向出海的长江,向西北方大约一小时车程,便是浏河。  1912年阴历4月29日,也就是阳历的5月31日,吴健雄在浏河出生,给这个江南小镇的一个读书人家庭带来许多欢乐。  吴健雄是吴家第二个出生的孩子,却是头一个女孩,在吴健雄这一辈,是排行健字辈...

“两弹”之星郭永怀

    1999年9 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功勋”予以表彰。在...

徐克俊:航天路上架桥人

      2003年10月15日下午,“神舟”五号正在地球轨道上作第五圈飞行,徐克俊离开欣喜的人群,满腹心事地乘车向北驶去。汽车停在东风烈士陵园大门前,徐克俊把军帽留在车上,独自一人走在前面,步履匆匆却并不坚实,甚至有些摇摆,毕竟年龄直奔六旬且40个小时未曾合眼了。司机紧随在他的身...

王涛:创业路上涛声依旧

      她用的办公桌只有不到1米宽,上面放着双黄连口服液和另外两个小药瓶。计算机靠的那面墙上,挂着一张江泽民总书记和她握手的照片。坐在办公桌前,抬头可以看到朱�F基总理和她亲切交谈时的合影。     靠自己对中国科技事业的贡献,她登上了中国科技奖励的最高一级,受到了党和...

TCL集团股份制改造 李东生不给自己留退路

    在企业界和新闻界知情人士的眼里,TCL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是个性情温和内敛的人,与北派企业家的代表倪润峰、张瑞敏的霸气形成鲜明的对比。   企业家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个性,影响企业的运作模式。从好的方面看,李东生温和内敛的个性给TCL带来了几方面的良性影响。首先...